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面对“校园贷”,风险意识需加强

2017年08月17日 15:3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周辉
分享到:    

据《西藏商报》报道:西藏籍大学生扎某,在内地某城市上大学,7月28日,他报警称自己通过疑似违规网络平台高息借贷1500元,后又因为缺钱,在另外两个网络借贷平台上“拆东墙补西墙”……到报案时,他已经先后偿还本金和利息共计5万余元,但对方仍不罢休,要求扎某继续偿还“高额利息”,无奈之下他选择报警。

扎某面对的情况,是目前不少高校学生使用“校园贷”后,遭遇高利息,而无法偿还债务的普遍现象,值得高校大学生和社会各界高度注意。

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具备创新、高效的金融服务形式层出不穷。其中,一些市场主体针对经济来源少、还款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但消费需求旺盛的在校大学生,推出了审核简易、快速到账、利息偏高的校园类贷款产品,以满足部分学生金融和消费需求。

应该说,对于融入“双创”潮流、满足市场需求的 “校园贷”,大家要有更多的包容。它的出现,有其积极意义。目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下,不少大学生通过创业来实现个人价值和梦想,这其中金融的撬动是必不可少的。不少处于创业初期、需要资金的大学生,通过正规的“校园贷”获取资金,从而实现了创业梦。从这个方面来说,“校园贷”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产物,的确为尚未具备经济实力、又渴望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奉上了一杯“经济解渴”的“茶水”。

但是,大学生消费资金主要靠家庭提供、经济来源很不稳定,也缺少作为贷款抵押的财物,对于市场主体来说,向大学生放贷的风险高于社会上一般的商业贷款,网络贷款平台借助我国利率市场化以后的政策许可,以高于正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开展业务,很容易演变为高利贷。正因为这样,像扎某一样的“校园贷”使用者,掉入高息陷阱后不能自省,依然“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导致债务缠身。

高利息就意味高风险,这一点大学生需要特别注意。面对风头正劲的“校园贷”,大学生需要保持清醒头脑,提高风险意识、保持理性显得尤为重要。看见别人使用最新款手机,自己囊中羞涩,从而贷款购买;遇见朋友创业成功,自己不顾实际跟风而上;不注意识别平台,手头紧,便“一贷了之”……这些不够理性、缺少自制的行为背后,往往风险紧随。正如一位财经评论员所说,大学生借贷本是救“急”不救“穷”、救“难”不救“奢”,缺少安全的弦、理财的意识,就容易深陷其中。

同时,对大学生进行理财、风险等方面的教育,也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尽管大学生已步入成人阶段,具备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自行处理各种纠纷。但是,大学生同时具有经济不独立、消费需求旺盛、缺少社会经验、防备心差等特点,而一些不良商家正基于此设置消费陷阱、信贷陷阱等。因此,家长、学校、社会更应该引起重视,对大学生加强思想引导、财商培养和风险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合理消费、提高风险意识,从而远离信贷陷阱。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