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担负历史使命 建设美丽西藏

2017年11月06日 10:1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黄昭委
分享到: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创造性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内涵丰富,“美丽”底蕴暖人。从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到十九大报告将美丽中国确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新时代的要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期盼。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行动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引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清晰阐释中,在对新时代下怎样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具体谋划中,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战略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信仰的感召、方向的指引、进取的力量、胜利的信心。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这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而永不懈怠的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与时俱进和战略智慧。尤其是“美丽”一词首次写进了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成为前进的目标导向,成为衡量人民幸福感的重要标尺,体现了人民为发展中心的重要原则。为了注入发展的“美丽”底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要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要求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方略具体,生态文明建设将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奋发有力。

思想是行动的方向。在具体的战略行动上,要求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可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为美丽中国建设指明了路径、方法。

二、美丽中国,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人底色

首先,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重要任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永续发展,关系到人民的幸福安康。家园秀美、环境优美,有利于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只有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情怀,自然才会善待人类。基于上述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正如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美丽”被写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任务中,表明了党领导推动一种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政治意志, 表明了党将长远、根本利益,与近期、现实利益相统一的生态负责精神与态度。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承担着艰巨的使命。

其次,美丽中国建设顺应了新时代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处于支配地位;主要矛盾的解决,有助于次要矛盾的解决。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科学认识,反映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确,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实现总体小康,2020年将实现全面小康。因此,从社会需要来看,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社会生产来看,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方——“社会生产”的表述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从新时代社会基本矛盾出发,人民群众的社会需求不再是求温饱、求生存,而转向求环保、求生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民群众需要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从社会生产来看,我们的生态产品相对于物质产品、精神产品,是比较紧缺的,发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因此,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再次,美丽中国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崇高使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美好生活,既有生活的富足、精神的愉悦,还需要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国家的强大,具体到百姓生活中,他们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几个“最”字,反映了我们党的民生情怀和建设生态文明、满足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的坚强意志,反映了群众所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的责任担当。

三、切实担负起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历史使命,建设美丽西藏

作为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美丽西藏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了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的美丽色彩,美丽西藏建设体现的是为民情怀、担当精神和崇高使命。建设美丽西藏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体现在生态体制的建立中,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贯穿于民生改善中,以更多的优质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从发展重点、发展路径、发展要求三个维度对青藏高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引。西藏和青海同属青藏高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建设美丽西藏同样适用。正如党的十九大代表、自治区主席齐扎拉说:“发展环境好,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藏最大的财富,也是西藏长远发展的最大保障,绝不以破坏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建设美丽西藏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要以十九大做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安排和路径为指引,通过扎实的政策举措来守护好国家的生态安全屏障。

一要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虽然西藏有较好的“生态意识”,尤其是传统文化中充满了爱护动物、保护山水的生态文明的理念。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生态保护的传统意识在消费主义侵蚀、工业文明的副作用中可能变得迷茫、弱化,尊重自然的传统可能在单纯的经济利益的驱使中逐渐淡去,因此需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让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进社区、学校、工地、庭院,进博物馆。要通过绿色家庭、社区、单位的评比来宣传生态文明的理念。

二要实现绿色发展。要树立“四个意识”,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落实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政治责任。要落实好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的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保护好雪域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让无污染的土、清洁的水、洁净的空气培育出绿色产业,生产出绿色产品,满足全面小康社会对绿色无污染产品的需要。

三要大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虽然我们严格落实环境准入制度,落实环境评估制度,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根据中央环保督察组的督导结果和群众对优美环境的需求看,还存在影响群众生活,影响城市、乡村面貌的污染事件,如餐馆煤烟污染、垃圾污染河流、噪音污染、市场的垃圾丢弃、农牧区环境垃圾处理难等,都需要进行整治。

四是要以项目为抓手,推进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体制试点成果、西藏重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将生态补偿与农牧民生态保护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将生态项目与旅游产业、绿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修复、绿化、湿地保护、濒危动植物保护结合起来,实施一批重大的西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项目,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

五要落实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按照十九大要求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责任生态监管机构,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要落实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要求推动发展。积极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严守生态红线底线,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水资源管理、耕地红线和基本草场保护,严禁“三高”项目进入西藏。落实《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干部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强化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的行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作者单位:日喀则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彭婧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