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山南市错那县加大培训力度,转变群众就业观念,让麻麻门巴民族乡62户群众中的51户办起了家庭旅馆,帮助众多农牧民群众圆了“就业创业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自治区党委在正确处理好“十三对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帮助广大农牧民群众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勤劳致富,创造美好生活。
自治区党委、政府历来重视就业创业工作,为鼓励帮助支持“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我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要求各级各部门按照能免则免、能宽则宽、能优则优的原则,鼓励、支持广大农牧民群众和高校毕业生创业。
然而,部分农牧民群众和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存在误区,“等靠要”“精英意识”等观念不同程度地导致“就业难”。因此,笔者认为,必须要转变观念,对症下药化解当前的就业“痛点”。
首先,降低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每一位年轻人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每个人能得到什么样的工作要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制约。择业时,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清自己的优劣势,不仅要考虑“我想从事什么”,更要考虑“我适合干什么”,确定符合实际的期望值。放宽视野,把目光从竞争激烈的热门岗位移开,更多从自身实际、发展空间考虑,会发现务实往往“海阔天空”。
其次,先就业后择业,树立动态择业观。传统的就业观念依然“绑架”着大多数求职者,认为有稳定的收入、可靠的保障、体面的身份才是“铁饭碗”。“体制内”确实看起来很美,但不争的事实是,一个有活力的年轻人,应该是敢于拼搏的人;一个有活力的社会,应该是公平竞争的社会。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就业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潮流。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是一个动态过程,年轻人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不管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抓住机会就干,边干边学,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寻找适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职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再次,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说单纯地给求职者推荐就业岗位是“输血”的话,我们更应该让年轻人自己学会“造血”。近几年,自主创业成为就业新方向。我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税收、贷款等多方面优惠政策,鼓励自主创业。自主创业,不仅能缓解巨大的就业压力,更是年轻人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的广阔舞台,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趋势。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社会为年轻人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转变观念,开拓视野,以理性、务实的心态迎接就业挑战,就会发现就业机会无处不在。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