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学思践悟十九大·新时代有话说】搬得出 稳得住 能发展

2018年01月11日 10:03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黄志武
分享到:    

W020180104385641101107.jpg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战决胜阶段。对于这些“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区,搬迁是最直接、最有效且能立竿见影的脱贫办法。

搬迁只是手段,如何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才是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为保障搬迁后贫困人口脱贫,一要发展特色农林业脱贫一批,二要发展劳务经济脱贫一批,三要发展现代服务业脱贫一批,四要资产收益扶贫脱贫一批,五要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对符合相关条件的搬迁对象纳入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范围,通过政策兜底脱贫。同时要严格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统筹各类政策资源,强化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管理,建立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中国老百姓自古就有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念,如何在易地搬迁的过程中让贫困群众留得住乡愁,这是我们不应该忽视的。远离故土对大部分仍有着深厚乡土观念的中国人来说,绝对不是个轻松的选择。中国老百姓对自己世代居住的故乡有着根深蒂固的情感,“思乡情切,近乡情浓”。自远古“开天辟地”以来,中国农业文明的根就深深地扎在泥土里。由于耕作的土地是不能够流动的,在乡土社会里,祖祖辈辈像植物一样,“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千百年来,他们就一直在这块狭小的地盘上繁衍生息,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流动。

易地搬迁,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意味着将告别祖祖辈辈生存的环境,即将以一位外来者的身份入住另一个陌生的环境,这个新环境更适合他们的生产、生活,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便捷和富裕,但是对于这些需要搬迁的百姓来说,传统观念里的故土文化情结依然会萦绕在他们的心头。如何在易地搬迁中留住搬迁群众的乡愁,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是党和政府必须足够重视,需要认真思考、谋划的问题。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