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网上有个段子,大概是关于感情什么的——“我想要吃一个苹果,你却给了我一车香蕉”,这样的行为在令人心生感动的同时,又让人哭笑不得。
“我有付出,你有需要,但我付出的却不是你需要的。”这种情况要是在民生工作中出现,势必会造成“出力不讨好”的局面出现,因此,民生工作重在“对症下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凝聚合力、加快发展的基石。要做好民生工作,首先要做好基础调研,特别是基层党员干部们,必须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要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内容,客观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坚持说实话、讲真话,切实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好的作风、好的形象,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相继开展,兴起了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热潮,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不过,转作风一时见效易、长期坚持难。因此,我们要着力完善科学的问责机制、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用硬约束来保障转作风;相关上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崇尚务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到实处。
最后,办实、办好民生实事,不能仅停留在抽象的认识和概念上,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扎实的作风、主动的作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才能让人民群众真正见到成效,感受到变化,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