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018年02月28日 10:0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晓勇
分享到: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数千年来,中华典籍文献世代相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2017年底,自治区图书馆领导、西藏古籍保护中心负责人、西藏古籍修复中心修复员,从拉萨驱车颠簸两个小时后,到达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东部的尼玛江热乡芒热村芒热寺。这天,他们将2函散叶古籍,共计232叶珍贵古籍归还给芒热寺。

这是自2009年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正式启动古籍保护工程以来,在普查、保护、整理、宣传和研究工作之余,历时3年完成的首个系统性寺院古籍修复工作。也是成立于2015年7月的西藏自治区古籍修复中心,本着“抢救为主、修复为辅、修旧如旧”原则,在西藏自治区古籍修复人员极为紧缺,又承担多个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整理、修复古籍、担负碑文传拓任务的同时,完成的极具历史意义的系统古籍修复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西藏是古籍文献大省(区),古籍流传久远,卷帙浩繁,却大多数散存于个人和寺庙之中,点多面广,地处偏僻,古籍保管条件极差,亟需改善保护条件,部分濒危古籍收藏单位需要进行抢救性的保护。

西藏古籍普查工作接近尾声,古籍保护仍在继续。古籍保护工作人才是关键。西藏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特别是古籍修复人才缺口仍然很大。

在古籍保护事业的运行中,注重体制机制的合理化、政府与社会的默契化,是事业运行是否顺畅的必要保障。但归根结底,古籍能否“延年益寿”、焕发新生,其核心要素还是人。古籍保护相关人才培养是否合理、人的积极性能否被调动、人的能力与工作需要是否匹配,是体制机制优势能否被充分使用,古籍保护事业能否有效进行的基本条件。

与此同时,加强古籍数字化转换和重点古籍整理出版,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古籍等历史文献宣传推广,培养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人民群众生活之中。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