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对外传播中,西藏占据独特位置。尤其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国际敌对势力往往拿西藏说事,一方面体现出西藏事务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对外传播仍需加强。做好对外传播工作,需从国家、社会和受众三个层面入手,准确把握其中的角色定位。
一、“我”强调的是国家和政府
国家制定的对外传播政策和政府的具体举措,不仅成为对外贸易和外交的导向,而且涉及国家利益。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国家政策覆盖面广,和全国其他省区市一样,西藏自治区是中央政府举措的有力执行者。
南亚大通道建设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经济是基础。无论国家或地方,只有经济发展起来,影响力才会随之增大。从发展经验看,交通基础设施是致富的先决条件。南亚大通道是拓展中国通往南亚的路。交往是相互了解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区内各族人民之间、西藏与内地之间会进一步交流交融,西藏乃至全国与南亚诸国的经济将呈井喷式发展,彼此也会增进共识。
中国方案越来越具影响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越来越明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越来越彰显,中国方案越来越具影响力。凡能看清形势发展的人都能意识到,中央政府处理西藏事务有条不紊,西藏的发展稳定有目共睹。世界上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国家和个人与日俱增,认可中国方案的越来越多。建设西藏,是中国方案的组成部分,西藏的发展即为明证。由于国家政策得当、中央政府举措得力,西藏讲述的是中国故事,向外发出的是中国声音,展现的是中国梦想,凝聚的是中国力量。
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一个主权国家的职责。今天,无论谁触碰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底线,中国都会予以有力打击;无论哪个国家以官方名义与十四世达赖勾勾搭搭,中国政府都会予以回击。中国对外传播的是美好声音。当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遭到挑衅时,对外传播就要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的原则和立场。
放眼全局,西藏的对外传播是中国国家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我”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整个对外传播中处于主导地位,统领着地方上的对外传播工作。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政策,决定着西藏对外传播的导向与效果。
二、“你”是“我”传播的载体
任何一项工作,都要通过载体才能有效实施,对外传播也是一样。了解对外传播国家层面中的“我”,就要把“你”即社会层面的因素发动起来,使“你”成为“我”的载体。
人大与政协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具有官方影响力。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席、人大主任和政协主席均由民族人士担任,无论全国两会还是地方两会,在西藏籍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民族人士都占绝大多数。由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组成的西藏代表团经常出国访问,向受访国介绍西藏的发展状况,使受访国得以近距离了解西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西藏自治区政协在对外传播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自治区政协在区内成为各族各界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旗帜,在对外传播中对西藏事务具有说服力。
学术与文艺交流成为对外传播的软实力。西藏之所以吸引国际人士,在于它特有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氛围。西藏的地貌与气候为全球所特有,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在中国,相对而言,藏族是保存原生态成分较多的民族,藏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了解高原的民族,让西藏的学术与世界碰撞,会让更多人认识西藏,进而向往西藏。西藏的文艺资源丰富,日臻完美的实景剧《文成公主》得到公认,史诗《格萨尔王》及充满神秘色彩的说唱人是藏族特有的文化景观。西藏本土作家用双语甚至多语种创作,讲述西藏地域的故事。学术与文艺,交流的是情感,传播的是形象。只要把握住导向,越来越多的精品会陆续出现,学术与文艺所具有的软实力必将不断增强。
个体是对外传播的有效补充。个体的类型很多,他们均以各自方式进行着对外传播。在对外传播中,只要认同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个体,都应为其提供平台,关键做到知人善任。以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为例,在博鳌论坛上,他高深的知识、得体的言谈举止,无不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类似的个体举不胜举。国际友人是中国对外传播的较好个体。国外一些有识之士到中国观光,特别是对西藏的考察,留下深刻印象,并能客观反映中国的发展尤其是描述真实的西藏。这些走进来又走回去的国际友人,发出的关于中国西藏的声音兼具亲和力与说服力,无疑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较好载体。
边兴民富助推对外传播。西藏的边境线很长,经过多年的建设,兴边富民工程已见成效。中国在西藏地段与多国接壤,双方边民交往频繁。近年来,中国注重边疆民族地区建设,投入人财物建设基础设施,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他们发家致富。在一些边境地区,中国方面具有民族特色的安居房喜气洋洋,生产科技化,生活现代化,边兴民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正是不用言说的对外传播。
对外传播的载体不一而足。人可以做载体,物同样可以做载体。以前写信,现在发电子邮件;以前托人捎话,现在打电话或视频;以前海内存知己难通音讯,现在天涯若比邻如在眼前。只要运用得当,对外传播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三、具体分析作为传播对象的“他”
对外传播的对象在国外,相对于“我”“你”而言,用“他”指代较为合适。这个“他”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群体组成的。从根本上说,对外传播是使“他”发生趋于正能量的变化,原先不了解中国的,现在了解;原先反对中国的,现在不反对;原先打“西藏牌”的,现在不打;原先从事分裂活动的,现在知难而退。对良莠不齐的传播对象,只有有的放矢,才能产生效用。
对国际社会的传播要以国家为后盾多措并举。对外传播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内容予以体现,力避空洞说教。以中国在世界多国所办孔子学院为例,这些官助民办的孔子学院主要是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文化。外国人通过在孔子学院的学习,熟悉、掌握中国文化,进而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与中国的友谊。中国在欧洲一些国家举办西藏文化周,具有同样功能。欧洲一些国家的民众渴望认知西藏却被某些歪曲宣传所蒙蔽,通过参观西藏文化周,对西藏有了真正的了解,或者揭开被蒙蔽的面纱看到真实的西藏,从而改变之前对西藏的误解。这些都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后盾多渠道对外传播的体现。
国外藏胞是西藏地方对外传播的重点对象。在国外居住的藏族同胞,有的看着祖国蒸蒸日上,归心似箭;有的看到高原旧貌换新颜,思乡心切;也有一些因为历史问题,顾虑重重。针对不同人群,要摆事实,讲道理,用国家政策说话,用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的举措对接。对那些没放弃中国国籍或者愿意放弃所在国国籍而加入中国国籍且长期对中国表现良好的藏族同胞,欢迎其归来。从近年来归国藏胞的情形来看,政府安置妥当,他们安居乐业。通过类似举措,政府向国外传递了欢迎藏胞回国居住的信息。对那些取得居住国国籍的藏胞,只要其愿意回家看看,政府应为其提供方便。这些藏胞年事已高,留在脑子里的多是旧西藏情景,如果对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变化有所感悟,则是现身说法,回到居住国,就成为新旧西藏对比的留声机,成为中央政府建设西藏、发展西藏的义务传播者。对那些曾经做过错事而今悔悟的旅居国外藏胞,秉着既往不咎的原则给其机会,同样欢迎回国居住或来家乡观光。旅居国外藏胞虽人数不多,但层次不齐,想法不一,只要政策导向正确,举措得当,对他们的传播还是能收到相应效果。
对达赖集团开展传播工作是必要的。以十四世达赖为头子的分裂集团长期从事分裂破坏活动,几无挽救余地。尽管如此,中央政府仍没放弃努力,大门一直对其敞开着,给其改过自新的机会。随着“后达赖”时期的到来,分裂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争吵不休。中央政府对十四世达赖及其集团的态度,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明确与重申。对十四世达赖个人,只要其放弃“藏独”思想、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可以酌情考虑其个人问题。对分裂集团特别是其中的恐怖组织,坚决依法打击,因为这样的恐怖组织不仅针对境内从事恐怖活动,而且是国际社会的毒瘤。现在看来,达赖集团内部也在分裂、分化,对痛改前非、维护中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功的曾经的分裂主义分子,可以宽大处理。对恐怖组织头目,必须依法惩处。对达赖集团开展工作,重在晓以利害,政策感召与严厉打击两手都要硬。这样,既能挽救可以挽救的人,还能警示顽固不化的分裂主义分子。
对外传播对象的成分虽然复杂,但只要把控导向、精准施策、措施得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他”为“我”。
四、以西藏为切入口加大对外传播力度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加速度越来越大。与综合国力相匹配,中国对外传播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弱国无对外传播。弱国无外交,弱国亦无对外传播。近现代史上,中国政府多次发出关于西藏的声音,然而国际上几乎无人倾听。如今,中央政府把西藏治理得井井有条,倾听西藏或来西藏观光旅游的外国人数不胜数,随之把西藏的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今天,在推进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进程中,西藏信心满满地讲述着带有地域特色的中国故事,倾听者有黄皮肤的,有黑皮肤的,有白皮肤的,还有棕皮肤的。踏着时代的节拍,中国大踏步向前,中国声音随之响彻寰宇。
把西藏打造成为中国对外传播的制高点。世人关注西藏,想了解西藏的前世今生。中国可以传统资源与高科技手段并用,向世界推出一个流光溢彩的全新西藏。如今的西藏,在保持生态环境良好的前提下,生产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把这些传播出去,西藏给世人的印象今非昔比。国际上通过西藏发生的变化,具有正义感的人们能够客观评价中国在建设边疆民族地区方面所做的努力。
中国对外传播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西藏也会与祖国一样被更多的人了解。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