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学思践悟十九大·新时代有话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2018年09月18日 11:0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楚武干
分享到:    

《新旧对比》《江孜印迹》《吉祥日喀则》……近些年来,日喀则市文学艺术创作空前活跃,推出了一大批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精品力作,构成了日喀则当代文学创作的绮丽风景。从根本上说,这是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从人民的生动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的结果。文艺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创作出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72年前,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古往今来,那些历经磨砺而愈显珍贵、大浪淘沙而更加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是“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因此,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必然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传递主流价值,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统一,这样的文艺作品才能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工作者要谦卑面对人民,热爱人民、尊重人民、了解人民、理解人民,关注人民命运、反映人民心声、激励人民前进,就要拆除“心”的围墙,“身入”更要“心入”“情入”,要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欢乐到基层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农牧区、企业、社区、军营和校园,哪里最艰苦、最偏远、最缺少文化生活,就到哪里去。要真诚面对生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实地聚焦生活、描写生活、反映生活,这样才能获得无穷的智慧与灵感,才能笔触那壮阔的生活画卷、火热的生活场景、活泼的生活语言,才能以文艺观照现实、温润心灵、涵养精神,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就在前方。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