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凝聚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呈现出了文化的多元性。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传承人的匮乏、生存环境堪忧等多重困境。因此,要想做好新时代下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既要坚守情怀,又要回归现实,广接地气,让非遗回归生活,从而以一种自信的姿态活起来。
非遗源自生活,发端民间,带有很强的民俗色彩,具有天然的亲民基因。历史证明,生活是非遗得以传承下来的源泉。当下,非遗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更需回到生活中去,接足现代生活的地气和温度。可以通过举办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广场、进家庭等多种宣传活动形式,增加人民群众对于非遗的了解和认识,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激发他们保护与传承优秀文化的内生动力。
非遗的载体是人,传承人对于维护非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对非遗的强烈热爱以及全身心高度投入的情怀,才是非遗能够存在并且可以得以延续生命的源泉。因此,要关心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现状,必要的时候给予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帮助,增强他们传承文化的信心。
很多非遗项目具有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只不过因时代变迁逐渐失去市场而衰落。重塑非遗生存的新空间,关键是从激活民众的新需求入手,坚持创新求变,使其物质的载体更符合当代的审美之趣、生活之需,从而在满足人们对传统与时尚相融生活的新期待中活起来。
总的来说,非遗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延续民族传统,维系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创新等。文化是一棵树,不是一架机器,因此来说,需要极其细心的照料和精心的呵护。非遗是独一无二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一旦消亡或流失就永远无法恢复和再生。
因此,要想让非遗长久地流传下去,还需立足于现实,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建立传习基地,使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创新。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