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处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一度被国际航空界视为“空中禁区”。考虑到西藏特殊的战略地位,加快民航事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西藏的对外开放、经济发展,还关系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关系到祖国的边防巩固,既是经济工作,更是政治工作、民族工作。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民航发展。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民航积极响应中央关于民航通航西藏的战略决策,在雪域高原拉开了建设发展民航事业的历史帷幕。上世纪50年代中期,在物资设备极为缺乏、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机场建设者仅用半年时间,肩挑背扛,用手推车在海拔4230米的当雄草原推出了西藏的第一条跑道。1956年5月,中国民航成功试飞当雄机场,一举突破“空中禁区”。经过近10年的艰难探索和实践积累,1965年3月,北京—成都—拉萨航线开通,正式架起了西藏各族人民飞向世界的“空中金桥”。1966年底,当雄机场转场贡嘎,从此开启了铺就“空中坦途”的历史征程。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全面奏响了西藏民航砥砺腾飞的伟大号角。随后的40年间,西藏民航沐浴着强劲东风、承载着美好梦想、肩负着历史使命,在蓝天之上、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青藏高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无私奉献、砥砺奋斗和励精图治,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长足发展,为西藏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对外开放和祖国的边防巩固作出了积极贡献。
40年来,西藏民航为地方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域广袤,地面交通不便,民航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通空中通道,对西藏来说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之初,受航线单一、航班少、航空器载运量小、旅客构成受限等因素影响,西藏民航的年旅客运输量不足6万人次,不及当今一周的运输量(高峰期约14万人次左右)。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和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西藏区内机场布点不断增多、航线网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不断健全、旅客构成不断多样、票务市场不断开放、地方经济不断活跃、社会发展不断向前,2000年,西藏民航年旅客吞吐量历史性地突破50万人次,2006年、2012年分别突破100万、200万人次,2017年突破450万人次,较2000年增长了8倍多,占当年旅游人数的17.6%,始终是西藏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中坚力量。40年间,西藏民航已累计安全保障航班起降32.6万架次,实现旅客吞吐量3656.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1.3万吨,在青藏铁路通车之前,乘坐民航班机一直是进出西藏的首要选择。在西藏实现“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巨大腾飞历程中,充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40年来,西藏民航为西藏社会发展牵线搭桥。西藏是多民族地区,发展交通事业,对于打通西藏与内地,甚至与外部地区的联络,对于发展地方经济、维护民族大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航空对于每个地区都很重要,对西藏更具特殊意义,西藏民航一直承载着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改革开放之初,在通航初期原成都、北京航线的基础上,仅仅新开通了拉萨—格尔木—兰州、拉萨—格尔木—西安两条航线。1985年开始,中组部正式开展援藏工作,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为西藏民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平添了新的机遇;1995年昌都邦达机场的投入运营和后期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日喀则和平机场的相继投产,区内机场航线开辟、航班加密日新月异,相继通达了上海、广州、重庆、天津、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并逐步实现了区内环飞,1987年9月开辟的拉萨—加德满都航线更是让西藏民航飞向国际,加入国际机场的行列;2011年,西藏航空正式成立,成为了西藏首家基地航空公司。近年来,西藏民航努力适应发展新常态,不断引进航空公司,加快开辟航线网络,切实提升保障能力,截至目前,共有国航、东航、南航等10家航空公司以空客A319、A330、波音737为主要执飞机型,开辟国内外航线87条,通航城市47个,基本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辐射周边大中城市的航线网络,“空中金桥”的内涵得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西藏民航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生命线”、运输“保障线”、民族“团结线”和社会“进步线”,西藏各族人民群众切身体会到西藏民航事业进步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40年来,西藏民航为国防巩固筑垒强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地处边陲,全区面积120.22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市)第二位,边境线长40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6,是我国西南边疆的重要门户和屏障,战略地位十分重要。40年来,民航局和西藏自治区各级政府全力支持国防建设,应该说,西藏地区机场建设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统筹国防、经济建设的历程。目前,全国只有西藏在用机场全部是军民合用机场,下一步新建支线机场,也均为军民合用机场。同时,西藏处于反分裂斗争的第一线,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是底线、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
拉萨贡嘎机场自2015年成为军民航深度融合试点机场后,在有关各方大力协助下,西藏区局与空军拉萨基地同心同力、共同推进,在联合管理、联合管制、联合保障、联合维修、联合救援、联合培训六个方面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12项工作成果,大部分实践经验被列入《空军民航军民合用机场运行保障暂行规定》中,作为全国军民合用机场军民航融合发展的执行规范。随着试点合作的深化融合,西藏民航必将为西藏地区军民航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也必将为西藏地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丰富新的内涵、注入新的动力。
40年来,西藏民航为高高原民航运行树立标杆。西藏境内有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11座,由于高原环境具有大气压及氧分压低、气候干燥、紫外线辐射强等特有的环境特点,且受高空大气流的影响,气候高寒,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干湿季分明,形成春季风沙大、夏季雷雨天气多、秋季晴朗、冬季干燥的独特气候,在这样复杂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开展民用航空运输的运行风险巨大,安全工作始终是西藏民航建设发展的核心和基础,更是服务好地方经济长足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前提和保证。改革开放初期,西藏民航仍沿用了1965年成立的民航拉萨站飞行安全委员会,负责监督检查和部署全站安全工作;1995年全国航空安全工作会议后,西藏民航成立了更高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了系统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道路。特别是近几年来,西藏民航切实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优化安全监管机构设置,不断推动各类安全体系建设,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资质能力建设,努力提升安全保卫能力,大力开展“打非治违”、平安机场建设、安全大检查、安全评估、应急演练、鸟害防治、外来物治理和机场保护等工作,安全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同时,在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基础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全面应用和推广RNP-AR(所需性能导航),ADS-B/VHF(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等航行新技术(林芝机场是国内率先使用RNP的机场),创造性地研究和实施拉萨机场进离场分离,拉萨—林芝、拉萨—北京航线截弯取直,成都—拉萨航线不同高度层双向放行、成拉复线等举措,航空运输安全裕度、航班正常率显著提高,航线利用率、空域保障条件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在异常艰苦的环境、十分复杂的条件下,西藏民航依托有限的资源,已连续保障安全飞行53年,为中国民航乃至世界民航树立了高高原安全飞行的成功典范,积累了丰富经验。
40年来,西藏民航的队伍建设逐步增强。改革开放之初,西藏民航为正处级机构,职工不足百人,以内地调入、征招义务工、院校分配和全国民航单位派援为主。根据民航企业化工作的进程,1985年,在民航拉萨站的基础上组建成立了民航西藏自治区管理局,并于1993年开始执行局、处、科三级管理体制,由此,西藏民航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不断规范和逐步成熟。为适应民航体制改革、生产保障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引进高素质、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了西藏民航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西藏民航结合民航援藏工作的不断深入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需求,从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改善、薪酬福利制度完善、职工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精神文化阵地建设等方面狠下功夫,努力创造和丰富选人、育人、用人、留人的工作方式方法,促使一大批乐于奉献的有志之士,前赴后继地扎根西藏、奉献民航、建设边疆。截至目前,区局共有在册干部职工2376人,其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员工1175人,占49.5%;具有初级及以上职称和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分别为378人和791人,占15.9%、33.3%,基本形成了一支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能全面、年龄结构合理、价值目标一致的干部职工队伍,人才队伍的保障能力得到持续加强和提高。
40年来,西藏民航的基础建设扎实推进。随着运输生产量的不断增长和地方发展对民航的迫切需求,西藏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在雪域高原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拉萨贡嘎机场1989年7月、2000年12月两次改扩建和昌都邦达机场1995年通航后,林芝米林机场、阿里昆莎机场分别于2006年9月1日和2010年7月1日通航;昌都邦达机场于2009年9月29日完成改扩建;日喀则和平机场于2010年10月30日通航。特别是2006年开始的拉萨贡嘎机场飞行区改造及配套工程,再次提升了区内枢纽机场的保障能力;作为应急项目的贡嘎机场助航灯光工程,在2008年6月投用,结束了西藏民航43年无夜航保障能力的历史;2011年建成的航油接卸油库工程,极大地提高了航油运输效能和航班保障能力,降低了航空公司运营成本。
进入“十三五”以来,西藏民航正加快实施拉萨贡嘎机场三期改扩建工程,扎实推进三个新建支线机场、拉萨机场二跑道项目的援建工作,抓紧开展林芝、昌都支线机场选址等前期工作,建设规模和计划投资前所未有。目前,西藏区内5个运输机场,占比分别达到了全中国高高原机场的33%和世界的12%,均具备夜航保障能力,且功能布局趋于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长期以来,西藏民航用区内五个机场布局的“点”,通过空中连接区内外的“线”,形成了推动西藏长足发展的“面”,让进藏难成为历史、出行难得以缓解,极大改善了西藏的交通、投资、旅游环境,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给西藏12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各族儿女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福祉。
40年来,西藏民航的民生保障彻底改善。西藏环境艰苦、条件恶劣,更好地服务广大干部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是各级党委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通航至改革开放初期,用汽油、煤油、太阳灶烧水做饭,菜品单一且不新鲜,还主要依靠从成都空运。同时,取暖难、吃水难、用电难、洗澡难等问题,持续存在了很多年。
随着上级关心关爱源源不断的释放,西藏民航历届党委切合实际地逐步实施员工关爱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体现人文关怀、建设民生项目、丰富生活内涵等方面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吃透、用好政策,把上级的关心关爱用到刀刃上。一方面,从职工生产生活条件、丰富娱乐活动等方面给予关心关爱,特别是近几年供暖工程、职工活动中心工程、阳光棚工程、职工食堂工程等一大批民生项目的投入使用,干部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质的改善;文化建设、班组建设、安康杯竞赛、文体协会活动等一大批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持续深入开展,干部职工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巨大丰富和提升。另一方面,积极向民航上级呼吁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用待遇留人;进一步健全区局干部职工的生产生活保障,如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康体检、疗养管理等,用感情留人;进一步解决区局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如建立内部离岗休养制度、内调制度、海拔4000米以上机场员工轮岗制度以及干部交流学习制度,用事业留人。总体来讲,40年来,西藏民航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走、双丰收,干部职工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归属感正不断提升。
回溯历史在于铭记,纪念历史在于凝心,总结历史在于向前。这40年,西藏民航有所作为;这40年,西藏民航不负众望;这40年,西藏民航不辱使命!40年间,西藏民航人用精神和传承、用行动和付出、用忠诚和奉献,在有着“地球第三极”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雪域高原,谱写了一首西藏民航“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美诗篇。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水者怀其源。西藏民航使命镌刻于心、付诸于行,精神薪火传承、历久弥新。西藏民航深知,持续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部委的亲切关怀;西藏民航深知,地覆天翻的变化,离不开民航上级和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西藏民航深知,日新月异的进步,离不开驻场部队、兄弟单位、各相关厅局的无私支持;西藏民航深知,浓墨重彩的贡献,离不开老一辈创业者的艰苦奋斗和一代代西藏民航人的团结奋进。
行百里者半九十,“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迈入新时代,西藏民航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以新理念指导新实践,以新战略开启新征程。新成就源于新作为、催生新目标,到2022年,西藏民航要实现安全持续平稳,服务领域明显扩大,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民航运输方面,预计旅客吞吐量达82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5.6万吨、航班架次达8.47万架次,同时,支持航空公司发展,培育基地航空;安全管理方面,全面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创新监管方式,杜绝责任原因运输航空事故,杜绝空防安全责任事故;服务质量方面,全面提升运行质量,减少航班延误与返航,落实民航“真情服务”,体现高原特色,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旅客满意度,强化协调衔接,增加航线航班,推进与对口援藏省市以及国内所有省会及大型城市的通航;基础建设方面,将以拉萨贡嘎机场改扩建和区内支线机场新建为突破,完善机场布局,强化机场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新技术、新理念,改造空管设施,完善通信导航设施,改善配套设施,加大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急救援能力;通用航空方面,加强通用航空及相关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基本形成以支线机场为主、通用机场为辅的通用航空体系,服务西藏应急救援等公共服务,同时,积极开拓旅游观光等商用航空功能的试点试行;创新驱动方面,完善军民航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军民航融合发展,落实节能减排,提高信息化、科技化水平。
高高原机场的“高高”二字,代表的不仅是最高的海拔,更是最高的责任,最严的要求,最高的标准。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好形势令人欢欣鼓舞,难得机遇催人砥砺奋进,严峻挑战发人顽强拼搏。西藏民航将以更加高昂的斗志、更加严谨的态度、更加务实的作风,以安全为根本、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抢抓机遇、鼓舞士气,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用行动诠释使命,为更好地服务于民航强国战略,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