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里

2018年12月07日 08: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李梅英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饭碗论”“底线论”“红线论”等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粮食安全理论。在粮食连年增产的今天,毅然决然提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在我区更是应该如此。总的来说,虽然近些年我区粮食产量突破百万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已彻底解决粮食问题,能充分满足我区群众和市场对粮食生产的需要。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在粮食丰收富足时,也丝毫不能放松粮食生产。

由于特殊的自然和气候条件,我区粮食安全更加需要着重保障,一方面随着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量与日俱增,粮食增长的速度不能赶上消费增加的速度;另一方面,土地贫瘠、生态植被脆弱等区情制约着我区粮食生产潜力的挖掘。同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也影响着粮食生产。

一直以来,我区粮食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要看老天“脸色”,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可控性还不高,必须通过技术进步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要通过农业扶持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特别是重要农产品的保护价收购,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另一方面,必须严守耕地红线,确保基本农田用途不改变。保障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用于生产粮食,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必须严防死守,绝对不能突破。

要正确理解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含义。国家实施这一改革,并不是因为国内粮食过剩,并不是要压低国内粮食生产,调减粮食总量,而是通过调整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在我区,今后粮食生产不仅不能压低,而且还要加强,通过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促进农产品供给品种和质量更加契合群众消费需求。

要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不仅要以耕地红线的坚守、耕地质量的提升、充足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供应等因素来保障,更要关注可持续生产能力。鉴于我区地广人稀的区情,必须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的原则,下大力气、持之以恒推进规模化生产为核心的种植技术创新,尽可能提高粮食单产,尽可能避免广种薄收,确保每一寸土地与技术发挥最大效益。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