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脱贫路上说教育

2018年12月25日 09:4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唐大山
分享到: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札达县信心足,决心大,举措多。不管从眼前直观效应还是长远发展来看,教育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发展产业方面,札达县没有口口声声说教育,但把教育通过合适的载体转化了出来。立足半农半牧县情,县政府在宜农地区引导农民发展高原种植业,在宜牧地区指导牧民延伸牧副产品产业链。古格王国遗址享誉中外,县政府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农牧产品卖出去,大批游客走进来,收入增加,群众致富,贫穷落后帽子被甩得越来越远。

这种教育是无声的,均以行动来体现。在什布奇村村民眼里,高原苹果树上结的是摸得着的红果,也是看得见的“金果”。在托林镇居民看来,古格王国遗址是先人在青藏高原辉煌的见证,也是祖宗馈赠给他们的宝贵财富。这一切,县委、县政府都给想到了,着力扶持,大力打造,贫困群众心花怒放,普通百姓喜笑颜开。

易地扶贫搬迁和保护生态同样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在这些方面,札达县寓教育于建设之中。以前,有些村民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山窝,坚持住在不适宜居住的地方。札达县政府在河北省对口帮扶下,建起安居房。托林镇札布让居民把安居房与老房子两相对比,自觉告别砖石房,争相搬进砖混小院落。

札达县委认识到,与其苦口婆心让群众保护生态,不如在宣讲政策的同时让他们享受到保护生态的益处。在实践中,贫困户感受到,砍树烧火,越砍越穷;去做政府提供的公益林管护员,收入不少,山坡上的树越长越多。在保护草场方面,类似措施改变了贫困牧民固有的观念。

易地搬迁,搬离的是穷窝,搬进的是金窝银窝;生态补偿,补偿的是居民一时对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舍弃,生出的是永远的绿水青山。

人们常说的教育,在楚鲁松杰乡得以体现。全乡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之高,让人叹为观止。这一切,来自《札达县在校大学生教育资助管理办法(试行)》的精准落实。

今天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当下收获的是脱贫致富奔小康,明天展现的是美丽幸福新札达。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