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把新时代生态文明改革推向前进

2019年03月11日 09:4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黄昭委
分享到: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满怀深情地指出:“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更加美丽宜人!”并语重心长地强调 :“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让人民生活在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满了党执政为民的伟大情怀,发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改革再出发的动员令。

把新时代生态文明改革推向前进,需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牢牢把握改革开放的前进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举旗定向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时代继续生态文明改革,必须围绕标尺,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必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将“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作为工作的根本,落实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每一环节、每一方面。要把牢方向盘,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的优越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绝不走歪路和邪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西藏生态良好,满足人民富起来后对良好生态的需要。要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反分裂斗争的重要内容,在达赖集团炒作“生态”话题、污蔑西藏生态成就的反动言行的认识上决不能模棱两可,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与之作斗争。

把新时代生态文明改革推向前进,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西藏地理位置特殊,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是我国和亚洲的江河源和生态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感应器和敏感区。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更具有生态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加上美丽中国战略成为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和宪法,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正如在改革开放中形成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共识一样,今后的改革开放中“生态环境保护”也是硬道理。要牢固树立净土意识,将守护好青藏高原这片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作为政治责任,让美丽成为雪域高原动人的底色。要树立开放的精神,拓宽生态文明建设的视野。要破除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打破高山草地沟壑对人的思想的阻隔,具有跳出西藏生态发展西藏生态的眼界,主动融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积极接纳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理念,在学习借鉴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树立创新的思维,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突破。进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西藏,除了要有干的勇气,还要有创新的精神,通过创新来解决发展的难题,以创新挖掘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充分发挥重点高校、知名科研机构的智力优势进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提升西藏的创新能力。

把新时代生态文明改革推向前进,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良好的生态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盼的方面。在生态文明改革开放中,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将缩小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差距,建设鸟语、花香、水清、天蓝、宜人气候的生态质量作为改革方向。在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的同时,坚持新时代下环境保护城乡均衡的改革取向,将农牧区环境治理、边境地区环境治理作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缩小和中心城区环境基础设施的差距,满足各族群众对绿色生活、清洁环境需求。要以生态质量提升作为生态改革重点。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西藏的生态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但还要在高度标准、精细化治理上下功夫,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的价值导向,处理好“整体环境优和小细节需加强”矛盾。如,农牧区白色垃圾问题,地膜污染、建筑垃圾、快递包裹污染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有精细化的举措和操作性强的制度。对农田、草原、湿地等地域类型的生态空间,要坚持底线思维,落实红线制度,确保生态空间的优良。要大力在城乡植绿、护绿,充分发挥绿色植物防风固沙、释放氧气等生态功能。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充分考虑群众利益需求,使群众获得改革的红利,积极参与和支持改革,减少改革阻力。要调动群众积极性,落实好各类补助政策,政策补助力求多元化,不仅是资金,还需要产业帮扶、技能培训等。要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生态文明智慧和首创精神,通过借鉴协议保护模式,成立生态保护公司等途径,是变公益为环境保护的职责。

把新时代生态文明改革推向前进,需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确,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曾经,内地农村一些贫困地区毁林开荒,向地里刨食来解决温饱问题,其危害必须彻底消除。生态文明建设,要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物质基础上,不发展不行,把生态和发展对立起来也不行,这是生态愚昧。我们的发展是高质量的绿色发展,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路径是转变发展方式。按照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的时候,环境状况都得到了很大改善,出现了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拐点,内地一些城市如深圳、上海已处于工业化末期,环境改善较好。按年平均美元汇率折算,2017年西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814.6美元。按照环境和经济关系的规律,西藏完全可以避免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可以而且必须走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路径。发展要绿色,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落到实处,净土、净空、净水以及特有的物种是最好的发展资源。第一产业要高端、有机、绿色;第二产业要杜绝“三高”企业进入西藏,并增加科技等要素的含量,提升和一产、三产的关联度,守好山河湖泊和湿地等生态资源禁止开发的红线;第三产业比重要加大,2017年西藏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9.4%、39.2%、51.4%,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第三产业附加值高、污染少,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西藏的第三产业,如旅游、文化服务等产业要进一步发展。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改革要实现“无中生有”,借助市场的力量,通过企业的参与和社会的资金办大事。发挥企业的专业性特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模式,参与园林绿化、防沙治沙工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把新时代生态文明改革推向前进,需要时刻绷紧反分裂斗争这根弦。生态环境是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的重要内容。达赖集团罔顾我国在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成就和西藏至今是世界最洁净地区之一的事实,经常炒作西藏生态环境话题,散布生态破坏谣言,妄图破坏西藏的和平稳定及持续发展的局面。根据网络舆情的“墨滴原理”,我们要用宣传的正能量稀释、祛除十四世达赖的反动言论,揭穿达赖集团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诋毁。我们除了要继续建设和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巩固生态安全屏障外,还要全面展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成就。一要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宣传西藏生态环境建设的巨大成就,揭批十四世达赖的虚伪言论。二要发展全域旅游,通过旅游这个窗口,向国内外游客展示西藏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三要将生态文明宣传作为群众“讲文明 爱生活”教育的内容,培育百姓的感恩心态、绿色理念和参与意识。如,上世纪初英国《泰晤士报》记者彼得·弗莱明曾写下亲眼目睹的拉萨:“它周围的环境肮脏得令人作呕。事实上,它是一座蔓延疾病的贫民窟。大街上积满污水,堆满垃圾。房屋简陋、污秽,弥漫着恶臭……”现在的拉萨,在党的领导下,一派美丽祥和、民富安泰的景象,新旧对比教育非常鲜明。此外,还要通过深入浅出的形式向农牧民宣传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宣传环境保护的举措,尤其要提升科学的生态文明意识。

把新时代生态文明改革推向前进,需要狠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确保各项重大改革举措落到实处。”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面对各种艰难险阻,要有抓落实的态度和本领,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等改革举措落到实处。要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牢记初心和使命,勇于创新,克服前进中的困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好生态保护工程,使“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转化成发展的绿色财富,使优美的生态环境造福各族人民。

(作者单位:中共日喀则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