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昔日农奴两行泪 今朝百姓笑开怀

2019年03月26日 18:27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刘贝
分享到: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我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话剧更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的特点。如为我们所熟知的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等,都是我国家喻户晓的话剧,这些著名的话剧在给人民带来精神享受的同时,其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以说打破了长期束缚在人民思想里的枷锁与桎梏,唤醒了民族的记忆与希望,推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也诞生了一部优秀的话剧,那就是《农奴泪》。话剧《农奴泪》以20世纪20年代初至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伊始的三十多年间西藏山南克松庄园的赤来多吉祖孙三代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西藏由农奴制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跨越,揭示了反动的农奴制的崩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笔者有幸赴山南市克松社区,在参观完日新月异的克松社区后,在剧院观看了这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话剧。观看完后,不禁让人动容,不仅仅是被它的艺术效果所震撼,更为重要的是,是被剧中的人物所经历的悲惨命运所感染。

在剧中,农奴们衣着褴褛、蓬头赤脚,不仅要上缴实物等租税,还要承担沉重的差役,甚至随时遭受酷刑与殴打。而最下等的“朗生”,则完全无法拥有独立的家庭,人身自由更是奢谈,一些“朗生”甚至可以被农奴主相互赠送、交换。

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久久流传,就是它们反映了历史与现实,唤醒了人民的记忆与良知,让我们不忘来处,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剧中的情景也是60年前西藏广大农奴们命运的真实写照。民主改革以前的克松人,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中,他们只是“会说话的牛马”,连基本的生存权都得不到保障,人身自由更是奢望。索朗顿珠就曾经是克松村的一名农奴,在他的记忆里,房子永远是漏风的,全家九个兄弟姐妹在地上挤成一排,没有被子盖,只能把各自破旧不堪的衣服或者一些补了又补的麻袋扯来扯去,勉强御寒,人和牲口住在一起,屋子里弥漫着牲口粪便的味道。

再看看如今的克松社区,还能找到丝毫当年农奴们悲惨生活的影子吗?反倒是这样的画面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82岁的达娃坐在自家的阳光棚下,一边喝着酥油茶,一边听着外孙女旦增卓嘎练习“扎念”(藏式六弦琴),她的儿子平措在一旁指点着,琴声和笑语交织在一起。

一新一旧,60年,可谓恍若隔世。如今,伫立在克松社区路口放眼望去,农田的西边,是郁郁葱葱的沙棘林,一条整洁、平坦的柏油路延伸到村子深处,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昏暗的酥油灯变成了明亮的电灯,公交车开到了村里,通讯网络、广播电视实现了全覆盖,宽带网络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基本完善,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未来克松社区的发展,也是可期的。随着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后天生成的红色基因,让克松社区迎来发展城郊经济、旅游文化融合、红色基因传承的好机遇。可以预见的是,克松村的发展必将成为党中央治边稳藏战略在西藏成功实践的一个缩影。

正所谓,昔日农奴两行泪,今朝百姓笑开怀。黑暗桎梏早不在,只留甘甜在心间。

而取得的这些变化,都源于60年前发生在雪域高原上那场轰轰烈烈的民主改革运动。正是那场改革,以克松村为背影,缓慢流淌的历史长河,在历经澎湃激荡之后,才走向新的方向,广大农奴彻底站了起来,成为了自己真正的主人。西藏也用60年来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新西藏。

如今的西藏,早已从当初愚昧落后黑暗的状态,走了出来,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璀璨明珠。今年是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随着3月28日“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一伟大日子的到来,雪域高原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就更加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继往开来,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党的治藏方略。诚然,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党和国家及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契机下,西藏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西藏各族人民脸上的笑容,也将会和这里的碧水蓝天一样,变得更加灿烂而又光明。

责任编辑:刘金鹏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