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粮不安,国无农不兴。长期以来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农村的长期落后,农村自身的各种建设搞不上去,无数的农民至今仍然在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中挣扎。显然,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阻力。在当今经济市场化、社会法治化的形势下,这一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更为严重。它不仅关系到农村、农民的前途和来命运更会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的新要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无论是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对于实现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都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三农”问题集中体现在农村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农村振兴发展缺乏后劲、农民缺乏增收致富渠道。一个“农”字成为落后、贫穷的代名词。如今“十九大”和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发力,为农村发展带入了政策新风,也让农村转型找到了发展方向,更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地变化。乡村振兴战略,成为突围农村贫困困局的“排头兵”。
乡村振兴战略让农村感受发展带来的“幸福感”。农村的乡土气息,往往会被定义为:乡村淳朴的土路、散落的低矮平房,混杂的着各种牲畜和隐隐飘散的腐朽的气息、苍老的脸庞、粗黑的双手等等。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带来的是即将新建的房屋,即将改善的医保。第十三届两会中提出:今年要全面减税降税,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住房等方面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乡村振兴战略将推进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已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着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让农村找到发展的幸福。
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感受发展带来的“创新感”。乡村振兴不能单纯靠外力来支持,一定要从农村自身找生产力,找到发展的原动力。振兴农业就是从乡村振兴的内在找寻发力点。充分发挥乡土文化优势、开发农村生态旅游资源、构建乡村多元化产业集群,才能让乡村振兴在农业发展上找到着力点。
乡村振兴战略让感受发展带来的“获得感”。改革的成果不是为了数字、更不是为了排名。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金山银山不如百姓的“获得感”。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就在于要让农民富起来、让农民强起来。在改革开放的攻坚期,从不足短板入手,把转变农民思想作为第一步。互联网进村,把知识和技术带进去农村,也让新思想开启了乡村观念振兴的新篇章,从知识改变命运,到技术改变生产,农民有了更多的致富门路,致富有了更多的抓手。农民感受满满的幸福感。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是城市的故土,有着民族文化的浓厚记忆,是文明的开端,是文化的源泉,是发展的核心,也是振兴的关键。站在历史发展的潮头,农民的幸福不能掉队。乡村振兴战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民族共富、共兴、共荣的壮美画卷。(西藏大学15级土木工程 次仁)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