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越来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广,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市民、农牧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求。
然而,有的地方建成了图书馆,却没有专业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资料也乏善可陈;有的地方农牧民阅览室或者文化娱乐室,由于形式单一,缺乏连续性地引导,最终门可罗雀;有些农牧区健身器材要么是坏的,要么不知道如何使用,成为孩童的玩具。虽说是个别现象,但笔者认为,公共文化设施的“用”“管”尚需引起关注。
公共文化设施是营造文化氛围的摇篮,往小处说可提高市民的文化素养,往大处说则关系到城市文明的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城市要发展,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必不可少;农牧区要振兴,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位不可缺。
首先,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只是打造了文化城市的根基,如何用好是关键。农牧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公共文化设施不可能做到齐全,所以更需要针对性。新建、改建居住区的施工企业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当成大事来做,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优化农牧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配置,将文化体育设施与党建、议事、教育、科普等设施统一规划、建设、管理,实现综合利用。让农牧区群众在享受到娱乐休闲之外,也能利用好文化设施办好农民夜校、道德讲堂,开展好实用技术培训,学习好政策法律,让他们了解市场信息、掌握致富技术,坚定脱贫信心。
其次,要建立由文化部门牵头的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强化对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软硬件建设、活动开展、经费使用等方面的监督、考核,并将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利用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有效机制。
最后,要培养一批专业的人才来管。要配齐、配强乡镇宣传文化干部、村文化管家和文化志愿者;要利用好援藏等各方资源,加强基层文化工作者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区县、乡镇、村(居)配套安排一定资金,逐步提高文化志愿者基本待遇;发挥乡村文化能人作用,吸纳离退休文化工作者、返乡下乡人士、乡土文艺积极分子,策划参与农牧区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