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西藏的新时代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新时代发展。产业化是新时代农业面向市场实现节本增效规模化发展的必然途径,而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化实现节本增效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基础手段。因此,新时代西藏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化之上,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西藏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聚焦在地方病高发、深山峡谷、灾害频发的农牧区,硬骨头是资源贫乏、效率低下、技能缺乏和劳动力丧失的贫困农牧民,制胜绝招是基于西藏资源禀赋、立足高原区位优势、面向多种需求的创新型农业的大发展。所以,发展新时代西藏现代化农业是西藏脱贫攻坚最有效的武器之一。而新时代西藏农业要实现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上做到“顶天立地”。
何谓农业科技创新的“顶天立地”?“顶天”即是给农业插上现代科技的翅膀,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针对制约西藏农业发展的现实技术瓶颈和基础科学问题,切实在农业科技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上取得进展,在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问题上率先突破,基于“地球第三极”这独一无二的高原农业系统自身特点,在特定农业科技前沿领域探索前行,发挥西藏农业作物科技的优势,提前布局,占领高地。“立地”即切实落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牧民家”,全面强化我区农业实地调研,获取农业生产系统基础数据并广泛实现共享应用,切实精准挖掘、凝练农业生产发展的技术需求,在农业科技产业化、农业生产应用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区农业科技人员应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工作实际和科技成果脚踏实地地教会农牧民干、做给农牧民看、帮着农牧民赚,真真正正将农业科技成果挥洒在雪域高原,造福广大农牧民。在西藏这个“地球第三极”的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学科领域、知识发现上,力争做到“顶天”;在具体的实施内容及其技术成果上,必须做到“立地”。农业科技创新的“顶天”和“立地”有机结合,搭建起农业生产的“四梁八柱”,方能推动高原农业健康、高效、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西藏农业发展经历了艰苦创业、自力更生的生存阶段,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萌发阶段,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成长阶段,调整生产关系、依靠科技兴农的变革阶段,农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高速发展阶段。2018年,西藏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9%。
虽然西藏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新时代西藏农业的发展仍存在较多问题。现阶段,农业产业化是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一是基于加快完成发展目标而持续强化的行政影响生产决策的问题。西藏的农业产业化是政府主导、行政推动、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这与农业产业化的市场属性有着本质区别。
二是资源禀赋挖掘利用效率低下而导致产业发展严重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各市地、县区倡导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策略,各乡村蜂拥立项投产,出现了“遍地开花,百花竞同”的尴尬局面。
三是综合能力与体制机制创新不足而导致产业体系低效弱能的问题。西藏的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如已建成运行的农业合作社,严重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经营效益不理想,难以持续。
新时代西藏农业发展必须走上现代化农业道路,应优化整体性、加强科学性、注重市场性、关注实用性、保障可持续性,其关键在于围绕农业产业链部署科技创新链,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的“顶天立地”,强力驱动新时代西藏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同时,农业科技创新的 “顶天立地”,也应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在西藏生动实践的科学内涵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一要始终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保障粮食尤其是青稞安全和主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为中心任务,实现提质增效,特别是在青稞增产、牦牛育肥、农牧民增收上攻坚克难。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具体措施,聚集创新资源、聚焦创新重点,强化协同创新、明确责任分工、狠抓措施落实,合力推动农业快速发展。
二要始终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按照科学性、实用性、前瞻性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系统设计,围绕农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任务、重点环节,强化科技创新作用,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生产布局,提高生产能力,为新时代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强大支撑。
三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核心目标,创新模式、集成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提高、生态良好。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资源保护,以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四要始终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区内外各种资源,实现合作共赢,贯穿于增产增效攻关全过程。建立开放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开放的联合攻关团队,建立开放的技术集成机制,建立开放的展示交流体系。强化“产学研”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合作组织和种养大户的联合协作,把科研、教育与农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全区上下“一盘棋”的农业科技创新新格局,为新时代我区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五要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加快促进科技进步成果转化,共享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农牧民。把提升农牧民种养水平和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作为任务考核的重要指标,让农牧民成为直接参与者、受益者,使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政府开展农业工作的重要抓手。要始终把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作为推动农业创新发展的两翼,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顶天”是方向,是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基础、找出路,为长远之策;“立地”是急需,是当前切实推动农业提质增效的根本要求和现实需求。“顶天”“立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对于农业科技创新的 “顶天立地”,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一要切实做到生产需求导向,突出应用驱动。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始终坚持面向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农业农牧区经济发展主战场、面向建设农业、面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扩产能、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保生态、促改革、增收入、奔小康”的发展思路,在及时发现、及时解决生产急迫技术问题的同时,持续推动作物育种、良种良法配套等技术攻关,重点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建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广一批农业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加快补齐农业科技短板,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二要切实做到基础与应用并行,突出技术创新。基础研究是“顶天”的生动体现,应用研究是“立地”的具体表达,两者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基础研究不重短期应用,而重在认识自然现象、揭示自然规律,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方法。长期来看,基础研究是推动西藏高原农业永续发展的源动力,如青稞分子育种体系的构建和功能基因的挖掘,引领青稞特色作物向精细纵深发展;高原作物信息学的建立和数字农业的建设,为高原作物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化基础。应用研究是针对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提供解决方案,迅速见效。在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节骨眼上,应用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三要切实做到引进利用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突出自我发展。进一步加快落实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建立健全本地鼓励支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及其成果推广应用的配套制度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技领域的研发投入,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提高区内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要合理利用政策,强化和区外对口科研单位的合作,引进实用成熟的农业技术,加以改进适度利用,从而实现农业科技创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四要切实做到面向产业发展、突出全产业链创新。面向产业需求,切实充分发掘资源禀赋,从拓展延伸农业资源价值链出发,以解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问题为导向,加快重大农业技术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使科技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提升价值链,扩大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避免同质化,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大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促使农业产业化为西藏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全面振兴发挥应有作用。
总之,在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学科领域、知识发现上,我们在量力而行的前提下,应挑战自我、勇攀高峰。同时,我们必须要立足于西藏实际,确保开展的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符合西藏高原农业发展的需求,确保及时、高效、高质量地发现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确保科技创新成果有效推动西藏高原农业实现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论文写在大地上”。
(作者单位:自治区农科院)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