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为乡村振兴添绿增色

2019年04月23日 09:3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张斌
分享到:    

4月12日,《西藏日报》头版刊登题为《40年种活4500棵树:染绿荒山“新愚公”》的报道。报道讲述了仁布县切洼乡杰雄村群众普布南加40年如一日种树护绿的故事,报道一经刊出,先后被各大媒体转载,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好评,特别是普布南加老人那句:“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我要让我的子孙一直种下去!”引起了人们的情感共鸣。

绿化美化乡村,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区把乡村绿化美化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了越来越多像普布南加这样的感人事迹。然而,有些地区乡村绿化美化发展还不平衡,一些地区还存在乡村绿化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与农民群众期盼的优美生态环境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乡村生态建设的突出短板。笔者认为,要继续创新推进义务植树,形成全社会参与造林绿化的良好氛围。

首先,各级领导要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切实履行植树义务,为全社会做好示范表率。其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国土绿化主题宣传纪念活动,努力营造全民植绿爱绿护绿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创新义务植树形式,扩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方便有心种树而无时间或找不到植树地点的公民尽义务,切实提高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植树看似简单,实则颇讲科学、专业,并不是随意挖个坑、栽棵苗。树种的选择,坑挖多深、覆什么土、浇多少水,都大有讲究。一些地方植树成活率低,造林变成“造零”。因此,各级林业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性植树造林的指导,在树种选择上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应该不断加大造林管护力度,确保成活率和覆盖率,做到谁植树、谁负责,科学管理,责任到位。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提倡求实务实,讲求实干实效。要创新管理体制,推出树木认领、项目负责等制度,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效。

相信,只要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的生态政策,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我们的乡村振兴、农牧区振兴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