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要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扎实做好今明两年脱贫攻坚工作。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消除绝对贫困既是纾解40年市场经济发展中分配不均所累积社会矛盾的必然之举,也是改革开放40年来创造和累积的充裕物质财富保障下的可行之举。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突出问题,打赢脱贫攻坚战要依靠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更重要的是在各项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充分发挥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双方的主观能动性。防范化解脱贫攻坚战中的道德风险在其中尤为关键。
其一,要强化使命感和责任心,防范化解政策执行者潜在的道德风险。今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克服“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提出“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政策执行者的道德风险是滋生扶贫领域中形式主义、机会主义、弄虚作假,并造成这四类问题的潜在因素之一。一旦裹挟私利私欲,丧失公心,触发道德风险,执行政策时必然难以做到客观中肯,只顾此时罔顾长远的短效脱贫就会发生。要防范化解政策执行者潜在的道德风险,首先,要筑牢信念。形成各级执行者对“消除绝对贫困”这一历史使命的深刻认同,使之成为各级政策执行者愿意为之奋斗的信念;其次,要优化制度。优化精准扶贫绩效考核体系和责任制等相关制度规范,重在对是否落实应尽责任,形成脱贫长效机制进行评价,防止落实政策时的形式主义和机会主义;最后,要加强党建引领。作风建设始终在路上,要防范政策执行者执行过程中的官僚主义甚至有意为之的执行偏差。
其二,要注重政策优化和人性关注,防范化解政策对象潜在的道德风险。“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实现过程中,会形成令贫困群众竞相追逐和难以舍弃的利益。人性的逐利本质在难以割舍的利益面前容易表现为道德风险的触发,从而阻碍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障碍,甚至危及乡村治理的本来生态。防范化解源自政策对象的道德风险,一要健全基础信息平台,从客观上堵塞引发政策对象道德风险的技术漏洞。既要有基础信息平台的技术优化,又要打破数据鸿沟和数据孤岛,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实现扶贫领域与其他领域数据的共享,健全基础信息平台使之切实可用;二要充分凸显精准扶贫政策的价值目标,从根源上赢得贫困群众的理解支持。要检视精准扶贫政策本身对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的尊重,一方面,调整不能体现精准扶贫政策价值目标的内容,使政策更多地体现为有针对性的“扶”而非无条件的“予”,防止扶贫资源投放过程中形成的福利陷阱。另一方面,使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更多更快地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实现政策针对性和普遍性的融合,避免利益落差巨大引发矛盾。同时,要在政策执行中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社会舆论的引导、政策执行者的思想引领,充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努力培育广大贫困群众作为公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心,使其所得与付出的努力相匹配,赢得贫困群众在内的广大群众对精准扶贫政策的理解支持和拥护,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消除贫困”战略目标实现。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