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让博物馆成为城市的“第二课堂”

2019年05月21日 10:1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张斌
分享到:    

近年来,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注重博物馆建设,各类博物馆正逐步面向公众开放,日益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场所。如正在筹建的“日喀则市石刻艺术博物馆”“江孜宗山博物馆”等专题类博物馆特色分明、内涵深刻,一些农牧区村史馆陈列丰富、教育意义深远。

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据相关报道称,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物馆达5354家,其中,免费开放博物馆数量为4743家,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超过1600家;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补助博物馆免费开放资金每年达上百亿元。

博物馆作为文物、艺术品的“家”,是供人们瞻仰和欣赏的殿堂,是使文物艺术品有“尊严”的储存空间和展示空间。博物馆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却在教育方面彰显着特别的作用,属于不是学校的“学校”,不是课堂的“课堂”,它发挥着教育作用,是负有文化传承责任的阵地。

博物馆建设需要一支专业的讲解队伍。当下,不少内地的博物馆已组建了博物馆研学旅行的导师队伍,笔者认为,日喀则市可组建专业讲解员、学生志愿者、农牧区退休干部等组建的多元化讲解队伍,为群众提供优质、专业的讲解服务。

要鼓励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博物馆游学活动,建立好“预热课——现场课——分享课”的三课时制。预热课是学生参观前,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初识博物馆,建立一定的形象认知;现场课主要有集体参观、分小组模块化探究等形式,在博物馆中感悟历史、现实和未来;分享课是回到课堂进行总结交流,建立对于博物馆的系统深度认知,可以采取游记、解说词、PPT、演讲等形式。

最后,要围绕文创产业链,适当加大博物馆产品开发力度。当前,文旅融合大势下,博物馆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重要场所。日喀则市的文创产业相比起步晚,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予以关注。要围绕“互联网+”“文化+”发展理念,加强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博物馆领域的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科技含量、创意程度、附加值。同时,要加强监管,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谨防企业在文创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出现原创品牌“撞车”的情况。

总之,“博物馆式教育”要求城市管理者以更主动的姿态努力办好博物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民群众的审美能力,让真正的文化之美滋养城市心灵、培育城市精神,让博物馆成为城市的“第二课堂”!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