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警惕古建筑遭“破坏性保护”

2019年06月12日 10:4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王雨霏
分享到:    

前段时间,“美颜”过后的四川安岳石窟的千年佛像上了微博热搜,引起了多方关注,让人直呼“辣眼”。这种“破坏性保护”已不是第一次被披露了,前有安岳净慧寺造像、木鱼山摩崖造像,后有广安水月观音等。

“保护”和“破坏”两个词放在一起,让人有些迷惑。“保护性破坏”其实是指在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中,对文化遗产超载开发或错位开发。

这样的新闻让我们不禁担心起了八廓街中众多的古建大院。如何在修缮保护的同时又能让它们焕发新的生机,与原有的城区面貌整体协调、相得益彰,而不遭到“破坏性保护”呢?

最主要的还是需要“会修的人”。面对“很多需要维修”的古建筑,人才技术严重匮乏才是最大制约因素。如果让不懂行的人进行古建筑维修,违背传统工艺施工,这样的保护实际就是一种破坏。古建筑保护讲究“修旧如旧”,如果修完之后更坚固、寿命更长,看起来像没修过一样,这才是至高的境界。培养具有精湛技艺的古建筑修缮专业人才,让西藏的古建筑遗产修复不仅能够做到“修旧如旧”,更能实现“修旧如故”,真实还原历史故事,这才是对藏式建筑文化的传承。

近几年来,人们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已经逐渐提升。但在美学教育缺失、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仍需警惕“破坏性保护”的发生。

有一些人会说,既然这些古建筑需要保护,不如隔离人群,封闭保护,减少对古建筑的人为伤害就可以了。但实际上,“适当地利用古建筑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保护也在于使用,完全不用也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沈迟在2018中国古建筑国际论坛上说。

但是,古建筑的保护性开发还需要挂上一把安全锁。如果只是片面追求商业利益,招商招来谁就让谁经营,谁出钱多就让谁经营的话,口口声声的保护性开发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破坏性保护”,这样对古建筑造成的伤害更是无法逆转、无法弥补。

面对这些已经存在千百年的古建筑,我们的心中应充满敬畏。只有用心保护好这些历经沧桑保留下来的古老建筑,才能留下这些来之不易的历史文化见证。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