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几年来,“非遗”一直是个热词,非遗保护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也成为大众普遍受益的文化事业。在我区,非遗的保护与发展也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
近些年,全区加强了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供给工作的支持,大力推进舞台艺术等优秀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启动了非遗进校园等工作,为大众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产品,有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促进了非遗的发展。
但在笔者看来,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与大众有较远的距离,处于“半活跃”状态。非遗要想真正“活起来”,就要走进大众生活,在不断汲取时代元素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价值,并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开发”“发展”融合相济、统筹协调的格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的生活方式。它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非遗的生命在生活。非遗的保护发展,要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表现形式,更加全面地融入大众的生活,让非遗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传承,努力实现保护传承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的统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实现其经济价值。由于非遗各自独特的地域特色,使其只有在本地域文化突然的孕育下才能显示其生机和活力。这就给非遗与地方特色经济的融合提供了先天条件,使非遗可以在市场经济中进行政府引导开发式保护。可以依托现有非遗传统技术资源,探索出一条“非遗+”的道路,引导和扶持非遗的生产动力,不仅能拓宽广大农牧民群众的致富渠道,还能实现非遗传承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主动融入时代元素。非遗是动态的、活态的、流变的,非遗是不断被再创造的。没有一个非遗是保持原汁原味、一成不变的。保护非遗,要立足于确保其存续力、生命力。当前,社会对非遗的需求更多的融合了时代的内涵。因此,珍惜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得汲取时尚、新想法、科技手段等元素,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以更具创意的形式、年轻化的表达融入人们的生活,为非遗守护开辟一条新路。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