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以理想鼓舞斗志 以贡献促进建设

2019年09月09日 09:3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易建山
分享到:    

以理想鼓舞斗志 以贡献促进建设——国网电力(西藏公司)树立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具体内容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理想。理想是有层次和类型的,有个人理想,也有社会理想。个人理想描绘的是个人生活事业的理想状态,而社会理想描绘的是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个人生活于社会中,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种社会理想,是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状态的理想。它对于个人理想具有整合作用,是若干个人理想的寄托和发育之所。当代中国人对自身生活和发展的若干期望和设想,事实上是以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背景。所以个人理想能否正确定位、能否实现,离不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社会理想的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具体的阶段性理想。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是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若干个阶段性理想。与远大理想相比,阶段性的理想更为具体,因而它可以成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普遍追求的比较切近的理想目标。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们达到这一理想目标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继续向前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进一步向前推进,中国社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会增添新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体中国人民认同和追求的共同理想。在社会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理想,但并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成为共同的理想。有的理想只代表少数人或个别人的利益和愿望,它只能成为个别人或少数人的追求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之所以能成为共同理想,因为它代表和反映了中国社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三个着力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才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国网电力(西藏公司)的实践,我们应该做到: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知行合一;贯彻科学发展,促进藏电之兴。

1、坚定文化自信,筑牢信仰之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诞生,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点燃希望,直接催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奠定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的理论基础。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与发展的沧桑巨变充分证明,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五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传承没出现过中断,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契合,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映证和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发展,站在全人类的道德高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凝练。

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我们应该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取其精华,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所说:“我们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知道。”

因此,只有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有坚定的战略定力、强大的精神动力;只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才能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稳健的步伐砥砺前行。

2、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知行合一

理想信念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同志曾意味深长地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党员干部是全社会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键。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如何,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思想和行动中,越是体现我们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就越能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各项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去、落实到党员领导干部的实际活动中去,能使人民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也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活力。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加强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切切实实把党风、政风搞好,切实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地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是不断提升党性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为广大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出了努力方向。知古鉴今、以史为鉴,历史是过去、当下和未来的统一,我们看待历史不应该将它仅仅视作过去事件的累积,应该注重过去事件为当下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当作一种高尚境界,自觉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努力做知行合一的表率。

三是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加强党风廉政教育,认真落实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将廉政课纳入业务培训中一同开展。加强对基建专业工作流程、环节的控制,将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相互捆绑,一一对应,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考核,形成层层抓落实的格局。加强对基建各环节的监督,开展廉洁文化进施工现场活动,增强员工规矩意识,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强化不敢腐的震慑。

3、贯彻科学发展,促进藏电之兴

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具体工作相结合,党员干部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要模范带领群众做好具体工作。没有远大理想,就会迷失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再远大的理想也是空想。我们在具体实践中必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国网电力(西藏公司)的实际工作,求真务实地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发展。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的是长远发展、协调发展。树立新发展理念,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由谁享有”这个根本问题。国网电力(西藏公司)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西藏公司力争创建国网一流省级供电企业,就是为了长远发展需要,把最大限度维护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独具特色却基础设施薄弱的高原地区,推进西藏电能替代,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进西藏9亿清洁能源开发外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努力保障和满足各族群众的用电需求,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重要指示的具体表现。

二是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电力公司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各个环节。西藏公司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围绕国网公司建设“三型两网”企业和打造“泛在电力物联网”要求,在阿里和那曲等高海拔地区,引导开发光伏+储能的可持续发展电源,促进源网荷储协调发展,带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确保末端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针对西藏新形势,要创新管理理念,提倡自力更生,将建设部转变为“事业部”制,成立八大专业工作组,确保工作覆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确保西藏电网建设18条特别条款有效落地;阿里联网工程成为国网公司全过程数字化管理的试点工程之一,推行三维指挥平台+物资APP、安全管控APP、医疗保障管理APP。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蓝天保卫战,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阿里联网和“三区两州”工程,推进格构式护坡等16项科研项目在工程中的应用;与地方政府一起共同培养当地劳务和装备租赁队伍,引导施工单位积极购买当地材料;实现永临结合,工程结束时,将预制仓式项目部等设施捐赠当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网电力(西藏公司)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实现这个共同理想,需要我们志存高远,更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紧跟时代步伐,在本职岗位上尽职尽责,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流的业绩,推进公司和电网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为实现各族群众美好生活艰苦努力,为西藏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证。

(作者为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