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按照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要求,先后出台《西藏自治区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西藏自治区特色小城镇示范点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推进两批共26个特色小城镇建设试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特色小城镇发展路子,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驶入快车道。
西藏自古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西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祖国,创造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特别是近代以来,西藏人民奋起反抗外敌侵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党领导西藏人民实现西藏和平解放、进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创造了以“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为代表的一系列崇高精神,把红色基因播洒在高原大地上。今天我们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爱国主义和红色基因,使之既助推经济建设,又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一、我区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当前,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在“一镇一主业、多业融合发展”的发展思路下,各自结合当地的地形气候、自然生态、民族文化、地缘区位、商贸交通等特点,因地制宜逐渐形成以民族手工业强镇为代表的生产型发展模式,以商贸物流业重镇为代表的经营型发展模式,以特色生态农牧业大镇为代表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以休闲旅游业名镇为代表的休闲型发展模式。西藏特色小城镇的蓬勃发展,在增加社会就业和农牧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围绕西藏是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除以休闲旅游为主打品牌的特色小城镇,其他各特色小城镇在发展主业的同时,普遍采取以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依托,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选择以“绿色+彩色+古色”的旅游业为重要副业的发展路径。西藏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在高原地形地貌为显著特征,以藏文化为突出代表的客观实际下,又造成西藏旅游资源的景点异质性较低、地域组合较差等问题,导致了各特色小城镇的同质化发展,以及市场经济思维下掠夺性竞争等现象。因而,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后续的发展建设上,还需要更加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发挥特色小城镇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文明功能巨大作用上,突出其文化功能的巨大作用,特别是红色文化功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西藏的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推动红色小城镇建设需要充分利用爱国主义和红色资源
2019年2月,自治区主席齐扎拉在西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好一批旅游脱贫样板村和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景点”,这为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西藏特色小城镇的发展路径,有必要破除思维定势,深入发掘西藏的社会革命历史,树立全域一盘棋的前瞻性思想,建好红色旅游景点,打造红色小城镇,以发散性的思路使西藏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建设不落入一般性窠臼。旅游产业是西藏特色小城镇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模式,西藏旅游业在传统“绿色+彩色+古色”的旅游业发展思路上,可以充分借鉴祖国内地“红色旅游”的成功经验,发掘西藏历史上爱国主义资源和在西藏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精准定位红色小城镇建设。
西藏历史上留下的遗址遗迹,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源。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浓缩了许许多多爱国主义故事;江孜宗山、曲米雄古草原、亚东海关遗址,见证了那个时代可歌可泣爱国主义精神;定日岗嘎关帝庙、吉降昭提壁垒、拉萨关帝庙、阿里抗击森巴的古战场、硕督清军墓群、太昭古城等,都昭示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的主权,昭示着西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民解放军走到哪里、共产党在西藏执政到哪里,哪里就有红色资源。从1936年朱德总司令与五世格达活佛缔结深厚友谊,到1995年国务院批准并委派要员照护、主持举行十世班禅转世灵童金瓶掣签、十一世班禅坐床典礼;从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西藏各族僧俗群众或积极参军或成立抗日救亡组织或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或奔走呼号诵经祈祷,到1984年中央各部委、省市、央企持续不断的对口援藏建设;从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藏,到八一镇由一片曾叫“拉日嘎”的乱石滩巨变为林芝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西藏大学由藏文干部培训班成长为列入教育部直属高校序列的教育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再到如今西藏边防巩固、边境安宁、军民鱼水;从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到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再到进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从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到2006年青藏铁路建成通车,再到西藏立体化综合交通体系网络完善;从1959年西藏平叛斗争、民主改革、百万农奴解放,到1978年西藏开始改革开放,西藏经济连续25年保持以两位数增长的速度位居全国前列,再到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从1960年中国登山队第一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顶,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在珠穆朗玛峰顶熊熊燃烧;从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发挥出巨大优越性;从1994年孔繁森两度援藏以身殉职,到2018年央宗、卓嘎姐妹数十年如一日爱国守边;从1998年抗击那曲大雪灾,到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西藏社会各界倾囊相助,到2015年抗击影响到日喀则的尼泊尔大地震,再到2018年日喀则市南木林县举行爱心募捐,帮助山东省潍坊市受灾群众渡过难关……
这些涵盖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峥嵘历史,充分反映了西藏各族人民在抗击外来侵略者、维护国家主权完整、促进祖国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社会历史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互相离不开的血肉联系、军民一家人的鱼水亲情和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解放军最本质的子弟兵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强大优越性和光明前途。因而,西藏红色小城镇建设,需要牢牢依托西藏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上转思路,在弘扬革命精神上下功夫,发掘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突出特色小城镇的红色基因内涵和革命精神特质,实现西藏特色小城镇的更新颖更深入发展。
三、推进红色小城镇建设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2019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把落后、腐朽、黑暗、野蛮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建设成为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西藏,取得了跨越上千年的辉煌成就。在这69年的峥嵘岁月里,涌现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雄,书写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创造了无数光耀古今的人间奇迹。今天,在西藏这片红色热土上,我们更应该深度发掘西藏红色革命历史,通过精心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精准定位西藏红色小城镇建设,从而加强红色基因传承,促进革命精神弘扬。
推进红色小城镇建设,是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持久开展的切实举措。通过精心打造的红色景点,对红色文化进行全方位立体展示,拓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为全区广大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教育方式和渠道,丰富了学习教育的内容,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提高党性修养水平,进一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全区各族人民群众更加深刻认识到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全面了解党的历史,爱党、拥党、护党,进一步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精准定位西藏红色小城镇建设,是深入持久开展“五观”“两论”教育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区内外游客爱国情操的生动实践。通过发展“红色+”的旅游线路,进一步发挥西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价值和文物价值,能够让游客在“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中,切实感受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和“老西藏”们筚路蓝缕建设西藏的艰辛历程,深刻领悟“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的深刻内涵,自内而外体会到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党的正确领导下,西藏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抗击外来侵略、推翻封建农奴制、实行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岁月,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光辉历程,进一步增强全区各族人民对祖国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推进红色小城镇建设,是使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军人更好继承和发“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创新方式。从落后、腐朽、黑暗、野蛮的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旧西藏,到今天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西藏,是60多年来西藏一代又一代各族党员、干部、军人和群众,在“不怕苦、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精神的鼓舞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斗出来,是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的激励下,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拼搏出来的。红色景点作为一种精神载体,通过对红色历史时间序列的实体展示,让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军人透过西藏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发展时期的历史长廊,更加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推进红色小城镇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全区各族人民“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途径。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推动西藏社会经济全面发展进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西藏实际,先后召开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针对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针对西藏发展需求的特殊优惠政策。1980年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减免放”的政策,特别是1984年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第一批援藏工程43个项目起,中央各部委、央企和各兄弟省市,从人才、资金、技术等各个方面持续不断大力支援西藏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心关怀西藏,专门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极大促进了西藏的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发展繁荣、生态环境保护、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看得见的沧桑巨变,摸得着的春华秋实,透过各类红色景点的立体全方位展示,借助红色小城镇的建设,能够体会到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特殊关爱,能够感受到来自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能够领悟到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联系,使全区各族人民更加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更加增强对“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深刻认识,牢牢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精心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精准定位西藏红色小城镇建设,以此实现西藏特色小城镇的更新颖更深入发展。同时,依托西藏深厚的红色底蕴和丰富的红色资源,以红色小城镇的发展建设,加强红色基因传承、促进革命精神弘扬,达到在发挥西藏特色小城镇增加社会就业和农牧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等巨大作用的基础上,放大红色小城镇的社会综合效益,拓展性发挥红色小城镇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生态文明价值和历史价值、时代价值、精神价值、物质价值,从而形成促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力,激发起加快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四、推进红色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一是选育留用红色旅游人才规范红色小城镇的标准化运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西藏红色小城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才的强力支撑,通过发挥本土人才的作用,还可通过人才组团式对口援藏等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渠道,充分发挥专业性的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综合类的复合型人才的作用,统筹推进全区红色旅游景点的前瞻性合理化规划布局,创新打造各个红色景点的异质特点,高效进行旅游品牌的国际国内市场推介和营销,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高质量运转和维护,提高旅游景点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塑造和维护旅游景点的整体形象,跨地域进行景点间的商务沟通和合作,建成代表不同红色故事、反映不同红色主题的红色精品小城镇,推动特色小城镇更好更快可持续发展。
二是进一步建立和发挥好西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201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会议强调,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西藏特色小城镇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等各种契机,积极响应中央“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号召,深入发掘西藏历史上的爱国主义资源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各阶段的峥嵘历史,尊重革命故事原型,在规划、建设、发展特色小城镇建设时,通过修复革命遗址,修建纪念馆、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园、纪念像,确立红色革命纪念地保护范围,积极申报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立体、直观、可视的形式把革命精神展现出来,建好用好保护好红色旅游景点,把“红色”作为特色小城镇的一张崭新的名片,发挥红色小城镇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推动西藏特色小城镇的全新建设发展。
三是以“红色旅游联盟”的形式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西藏地域广阔,26个特色小城镇分布在12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空间上,不同特色小城镇所拥有的景点空间距离较远而原生态文化距离较近,景点的同质性比较高,地域组合性比较差,客源市场距离远。因此,各特色小城镇在打造红色旅游景点、促进红色旅游发展时,根据各特色小城镇当地的客观实际,加强同周边兄弟省区的红色旅游景区的合作,以川藏线、青藏线、滇藏线、青藏线为纽带,利用现有青藏铁路、西藏航空多维立体的综合交通网络,结合原有生态游、乡村游、文化游、古迹游的“绿色+彩色+古色”旅游发展思路,结成“红色旅游联盟”,形成红色、绿色、古色和彩色不同旅游资源之间的自由排列组合,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线路,放大旅游资源的异质性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层次感,缩短内外客源市场距离、心理距离和红色景点空间距离,发挥西藏红色旅游景点的集群效应和规模效应,从而以延长红色旅游产业链,推动旅游业更大规模发展,拓宽红色小城镇的建设空间。
四是借助声光电网等现代科技加深游客的红色故事情景体验。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社会逐渐由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变,心理体验下的感受性满足日益成为消费者的主要需求,这种消费倾向也同时向旅游消费体验弥漫。在传统的红色旅游景点打造上,往往表现于静态的展示、庄重的陈设、肃穆的气氛以及固定的解说,造成游客的情景体验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景点的市场吸引力与社会发展脱节。西藏的红色小城镇建设,可以引进智慧城市理念,如手机二维码一体式服务,景区智能全方位导航,景区立体化AR呈现,历史场景无障碍VR展示,扫码音频多语言解说,提高红色景点的可进入性。运用声光电热力磁等现代科技手段,借鉴“印象·井冈山”“延安保卫战”开发的成功经验,尝试开发“江孜抗英保卫战”、中国第一次攀登珠穆朗玛峰等情景旅游项目,增强游客的参与感、代入感、角色感和沉浸感,变传统说教式为现代体验式,在“寓教于游,寓教于乐”中,提升游客对革命精神、对爱国主义的更真切认识、更深入学习和更深沉认同,使爱国主义成为游客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实现游客体验学习和红色小城镇建设的双赢。
五是进一步加大对红色旅游景点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同于以市场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自然旅游景点或者历史旅游景点,红色旅游景点最主要发挥其教育学习功能的作用,社会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因而,围绕红色旅游景点建设以打造红色小城镇,需要在红色旅游人才的选育留用,红色旅游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和更新,爱国主义纪念场所的修复建造,红色旅游景点声光电网等现代科技的运用上,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红色旅游景点这种特殊公共产品的市场供应水平和市场接待能力。通过在红色旅游景点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中,扩大“红色+绿色+古色+彩色”的旅游综合发展效益,实现“红色+”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和形成,促进各红色旅游景点的良性竞争,达到红色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彰显爱国主义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的良性循环效果,放大红色小城镇的社会综合效益。
(本文系2019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