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必须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推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一
“意识形态”一词源于希腊文,属哲学范畴,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它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及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为了进一步把握对意识形态规律性特征的认识,笔者结合初步学习和粗浅理解,试从其现实性、总体性、阶级性、相对独立性和依赖性作简要梳理。
现实性,即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它并不是纯碎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的。一个试图逃避意识形态教化的人只可以是自然存在物,而不可能是社会存在物,亦即说掌握一种意识形态正是人们任何特定的社会中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前提。总体性,即意识形态是同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以及教育、伦理、艺术、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其中,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三种意识形式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进而最直接地捍卫着统治阶级的政治地位。而社会思想、教育、伦理以及宗教、哲学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活动、信仰、行为等,影响着社会成员政治心理的形成。阶级性,即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相对独立性,即意识形态虽然是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依赖性,即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说明,尽管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会产生作用,但它对社会存在依赖性,表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它的政治性即政治功能,它指导、维持和激励个人、团体与国家的政治行动,与政治生活密切联系,对社会政策的执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资产阶级思想家们研究意识形态的成果,在总结和概括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熟起来的,尤其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马克思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并把这个范畴引进历史唯物主义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需求,是时代的产物,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列宁坚持马克思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不断推动和完善。
我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从我国社会制度和国家性质而言,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基础理论。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党守正创新的根基所在。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坚持遵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并将使之始终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引领中华民族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砥砺奋进。
纵观我们党近百年的辉煌历程,意识形态是我们党起家和当家的一个重要依靠,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我国,居于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就是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称。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些系统化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是我们国家性质、政权性质所规定的,更是指引我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高度重视并善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始终贯穿于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非凡历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思想舆论的引领和激励作用,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度重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人们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全党全社会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当前,我们正处在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节点,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党面临的“四大考验”依然严峻尖锐,“四种危险”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利益多样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意识形态维护和巩固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西藏,地处祖国边陲,既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又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历史飞跃,特别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无比关心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西藏各项事业日新月异,更为值得大写特写的是在2019年底,西藏作为全国“三区三州”唯一集中连片的深度贫困地区,向世人宣布七市地、74县(区)全部脱贫摘帽,正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心,与全国人民一道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辉煌未来。在西藏大力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具针对性,可谓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结合我区实际,笔者认为,一要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及区党委九届五次、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持续深入开展“四讲四爱”、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等活动为载体,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振奋西藏各族人民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西藏篇的精气神。二要结合践行好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这一新时期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以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汇聚起全区各族儿女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最大同心圆。三要紧密结合贯彻落实《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活动条例》为重要契机,为全面深入推进民族进步事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引导全区各人民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深化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族人民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思想认识,并使之深深扎根在全区各族群众心中。四要始终高度重视西藏社会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并存的现实,一方面,要深刻认识十四世达赖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手法上的欺骗性,深入揭批达赖集团反动本质,始终坚持旗帜鲜明、争锋相对。另一方面,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理性对待宗教问题,不断淡化宗教消极影响,依靠党的富民政策,激发广大群众的内生动力,过好今生幸福生活。
作者系自治区藏语委办(编译局)党组副书记、主任(局长)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