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晚收到售楼、保险、贷款等各种骚扰电话”“网上搜索户外运动产品,随后就被铺天盖地的户外产品广告包围”“手机下载APP,被强制要求获取通讯录、定位等权限,不知何时信息会被泄漏”“疫情期间出入商超等公共场所扫码填写个人信息已成为常态,这些因防疫需要收集的个人信息储存安全吗?”此类因个人信息泄漏造成的“精准营销”屡见不鲜,个人信息缺乏安全性给人带来困扰。
进入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发展迅猛。人们在享受技术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个人信息保护、个人隐私安全也面临更多挑战。通过手机APP信息读取、人脸指纹识别,不论是个人姓名、电话、住址等信息还是生物识别信息,一旦被泄漏,不仅会给当事人造成频繁接到推销、骚扰电话等生活上的困扰,还可能为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提供便利。
在信息时代,数据资源是宝贵财富。个人信息作为畅游网络的“钥匙”,其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和释放。网络运营商、平台服务商等企业为了掌握市场消费趋向,会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消费数据、浏览痕迹、行为习惯等用户个人信息,造成个人信息保护难度加大。如何更好实现技术应用与隐私保护的统筹兼顾?疫情防控中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应如何破解?
保护好个人信息,要拧紧信息安全的“阀门”。针对数据运用、隐私和个人信息保护等问题,不久前出台的民法典开出了“良方”: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此外,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围绕国家安全和社会治理,从法律层面明确各方责任、引导规范使用技术,将制定生物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
“法者,治之端也。”在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等犯罪的同时,相关主管部门更应把监管关口前移,面对新技术运用时绷紧个人信息保护这根弦。只有真正筑起信息安全的“防火墙”,我们才能更好地抓住信息浪潮的发展机遇,畅享数字经济的红利。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