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评论员
他的信念,坚如磐石,历经岁月沧桑仍矢志不移;他的热爱,赤诚深沉,任凭风吹雨打仍坚守如一;他的事迹,震撼心灵,每每听闻仍让人热泪盈眶;他的精神,薪火相传,任凭时序更替仍历久弥新。
两个月前,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青稞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尼玛扎西在阿里调研途中不幸遭遇车祸、溘然辞世,宝贵的生命定格在55岁。这位将论文写在高原大地上的藏族科学家,老百姓心中亲切而可靠的“农民院长”,科研人员和同事眼中的“工作狂”,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土地和人民,但他的精神却镌刻在了雪域高原的广袤土地上,深深印在了西藏农牧科研的战场上,更长久驻留在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这种精神,孕育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想信念,彰显着心系群众、务实为民的真挚情怀,实践于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展现为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人格力量。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这一首矢志报国的信念之歌,这一座勇攀高峰的精神丰碑,必将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新的长征路上接续奋斗、勇往直前。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殷殷勉励言犹在耳。如果说求真是科学家精神的底色,那么爱国就是科学家精神的第一要义。赤诚的报国之志、浓烈的家国情怀,正是尼玛扎西心中最炽热、最真挚的情感力量,是他最质朴、最深沉的行动表达。正因此,他才会毅然放弃国外的高薪岗位回到祖国,始终澎湃着爱国激情,只争朝夕、刻苦钻研,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家乡人民需要我,祖国需要我”“是党的政策让我从连一句汉语都不会说的放羊娃,一步步成长为西藏农业界的第一个藏族博士,我回来不是理所当然的么?”朴素的话语,凝结着拳拳爱国之心,折射着熠熠报国之光。他以一生矢志报国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担当,生动诠释了“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为我们树立了价值标杆和光辉榜样。向尼玛扎西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心怀爱国之情、笃行报国之志,始终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体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忠诚履行使命,写下俯仰无愧的人生篇章。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从先后培育出16个适于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的青稞新品种,到带领团队一次又一次打破青稞高产的纪录;从跑遍我区所有粮食大县指导种植青稞良种,到牵头成立一系列西藏农科领域的首家科研机构,累累硕果背后是尼玛扎西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担当、忍耐与奉献,是“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品格,是“老西藏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和价值体现。我们向尼玛扎西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无怨无悔、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学习他始终坚韧不拔、履行使命担当的坚守精神,学习他“万丈之木,生于毫末;苍穹之旅,始于足下”的实践精神,在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砥砺奋进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为“老西藏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转化为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尼玛扎西始终把群众装在心里,事事想着群众。为了推广青稞良种,他天天和老百姓一起扎在田里,怎么种、怎么管理,每个步骤都亲自指导示范;为了老百姓脱贫增收,他始终活跃在脱贫攻坚最前沿,奔波于全区各个重点产区和龙头企业之间;建成西藏首个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的万亩脱毒马铃薯繁育基地,群众收成比过去翻了一倍;主导推动建立“藏西旱地农业综合试验站”,为藏西旱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他为青稞产业提质增效、群众增收致富倾注了全部心血,用一颗真诚的心和一双沾满泥土的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与爱戴,实现了“要为祖国、为家乡、为父老乡亲做点儿事情”的朴素理想,兑现了“老百姓需要什么,什么能让老百姓脱贫增收致富,我们就研究什么”的铮铮誓言。我们向尼玛扎西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干实事、谋福祉。
一灯如豆,万点星光。每一个榜样都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是一面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新征程,关山万千重、山高人为峰,只要有千千万万个像尼玛扎西一样秉承初心的追梦者、锐意进取的开拓者、脚踏实地的实干者、默默耕耘的奉献者,何愁千年愿景不能照进现实、何愁百年目标不能如期实现?我们敬仰尼玛扎西,怀念尼玛扎西,更要以他为镜,学习他对祖国的无比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理想的坚定执着、对科研的专注创新,传承和发扬他的政治品质、公仆情怀、敬业精神和崇高品格,激扬爱国志、奉献新时代,接过他手中的接力棒,走好他未走完的长征路,共同创造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新业绩。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