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为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组织人才保障

2020年11月23日 10:25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吴冬梅
分享到:    

村级组织干部队伍是国家庞大治理机器中的“末梢神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配置好、管理好、使用好村级组织干部队伍,能够为西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坚实的组织人才保障,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藏乡村振兴中加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方针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执行主体。村级组织干部队伍担负着领导和组织农牧民群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起着基础性、主体性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保障。“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既强调经济发展又重视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既关注民生发展又注重观念提升,既涉及经济社会层面又包括人文生态范畴。实施这个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国家的政策、项目、资金扶持,需要千千万万农牧民群众去奋斗,更需要具有良好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素质过硬的村干部的精心组织和有效服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力量源泉。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部署,关系到西藏农牧区建设、农牧业发展和农牧民生活等多方面工作。当前,随着精准扶贫推进和农牧区产业结构、利益关系调整,农牧区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和新情况、新问题。提升村级组织干部在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及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当地,起到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有助于更好引导农牧民群体自发参与,为高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群众基础。“民心最宝贵、民忧最紧迫、民生最根本。”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是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分布在社会的基层,是党在社会基层单位的战斗堡垒,是党员群众的主心骨、排头兵。他们与人民群众朝夕相处、共同劳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了解掌握着群众各种利益诉求和情绪上的变化,同时肩负着向群众传播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群众实现党的任务和目标的重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法治保障。推进农牧区法治建设,是促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村村风民风不正,村民法治意识差,村内打架、赌博、盗窃、封建迷信等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区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了诸多不安定因素的出现。加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有利于引导和带动广大群众牢固树立政策观念、民主观念和法治观念,有利于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服务保障作用,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减少和消除农牧区各种不安定因素,推动农牧区的繁荣和稳定。

当前西藏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建设的成效

近年来,西藏坚持把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改革创新,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使村党员干部始终成为一面旗帜,村级组织始终成为战斗堡垒,不断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根基,提升村级组织干部队伍整体水平。以强化政治引领为重点,巩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干部的理论武装,制定了政治教育培训计划,基本做到每年将全体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轮训一遍。以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推进村级组织干部建设。重点从“选、建、育、管、用”五个环节入手,狠抓村党支部、村委会建设,从机关事业单位选派5400余名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全区685个乡镇5261个建制村全部建立党组织,农牧民党员人数为18.9万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用乡镇工作人员、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5399名乡村振兴专干,建立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各级党委把服务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鲜明主题,推动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2019年建成标准化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1252个,2020年将实现5486个村(居)全覆盖;创新党组织设置,将基层党组织的“毛细血管”有效延伸到群众身边,2019年以来,共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3476名,党员致富带头人达到9311名。以干部驻村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自2011年起,西藏每年选派2万余名干部驻村,切实发挥“传帮带”作用,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当好参谋助手,在党建、维稳、发展及脱贫攻坚等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农牧区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问题也接踵而至,村级组织干部队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牧区经济发展以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一、部分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年龄和知识上的“断层”。中青年农牧民向外流动性较大,新生力量不足,导致村级组织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农牧区村党支部书记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少,具有涉农专业特长的科技型、管理型干部更少,而经验型、资历型的干部比重较大。二、村级组织干部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少数村级组织干部队伍班子不团结、“两委”干部家族化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优秀人才难进入、难参与的状况。相当数量的基层干部思想观念还偏于保守,不敢涉足新领域、接受新事物、运用新科技、发展新产业,视野比较狭窄,能力素质的提升跟不上社会转型的速度,同群众期望存在一定差距。三、村级组织干部队伍议事决策不够规范。由于议事决策的无序,有的村干部工作中短期行为严重,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有的村主要领导民主意识差,习惯于行政命令,缺少应有的民主气氛;有的村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人为制造一些不安定因素,造成群众的抵触情绪,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与形象。四、村级组织干部队伍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政绩考核指标过于偏重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建设等所占份额较少;监督制约机制力度不够,检查、监督不及时、不严格,使制度、规定落实不到行动上,致使农牧区基层组织民主气氛不浓;激励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完善村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没有充分发挥考核工作的激励、导向和监督保障作用。

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助力西藏乡村振兴

“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加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建设,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着力增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团结、教育、宣传、组织、领导作用,必将有助于更好地发展农牧区经济,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要建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使村级组织干部队伍能力系统化。提升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建设质量,认真开展村级组织换届“回头看”和村级干部“联审”工作,集中深入了解村(居)换届以来班子自身建设、组织运转、工作开展、重点工作完成和村(居)干部政治表现、履职尽责、承诺践诺、作风纪律等情况,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要培养选拔有干劲、会干事、能担当的人担任村(居)党支部书记,让党性强、能力强、威信高的党员挑大梁,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鼓励本村大学生回村任职,保持村级组织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强化村级组织干部队伍政治建设。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提升村级组织干部队伍素质,分领域细化村(居)党组织书记、主任政治教育重点。切实增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班子特别是党组织带头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提高村级组织干部队伍能力水平。突出强化班子运转能力,健全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工作制度和议事决策机制,针对性开展村(居)“两委”班子履职能力培训,加大乡村振兴专干培养力度,确保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协调高效运转。要突出强化班子法治能力,大力普及基层工作法律知识,强化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增强规矩意识,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各项事务的本领。要突出强化处突能力,不断提高迅速妥善化解农牧区各类矛盾纠纷的本领,确保村级组织干部队伍能挑敢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手的山芋,在实施乡村振兴进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

建立科学有效管理机制,提升村级组织干部队伍工作积极性。要严格考评制度。坚持和完善以干部目标责任管理、定期考核、民主评议、选择任用等为基本内容的干部考评管理制度,量化考核尺度,形成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下大气力对后进村级党组织进行整顿,对那些政治素质不高、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强、为政不廉、群众不拥护的村级组织干部坚决进行组织调整。要强化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农牧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重大事项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坚持公开和民主决策的原则,禁止行政命令、家长作风等现象产生,努力从制度上遏制可能出现的问题;实行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的管理监督,加强日常管理。要健全激励机制。适当提高村级组织干部队伍的待遇,对实现当年责任目标贡献较大,尤其是在减轻农牧民负担、提高本村人均收入、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和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等方面工作出色的要予以奖励;根据实际情况,搞好公务员准入和养老保险等政策落实,为村级组织干部队伍解除后顾之忧。

(作者单位:林芝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