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元旦是伴随着一股强冷空气来临的,这股被称为“最冷”冬天的寒潮迅速席卷了全国,一个个历史新低温度在各省媒体频频刷屏。
就在这样寒气袭人的时刻,西藏日报社网站融媒体转型调研组却“逆寒而动”,向零下十七八度的青海出发。习惯了白日暖阳的微醺,青海的太阳被寒风吹散了温度,把人整个包裹进了冰冷里。
然,寒潮也好,冰冻也罢,却阻挡不住调研组一行内心的急切:内地媒体和网站究竟是如何在融媒体发展中转型的?他们有着哪些可以汲取的经验?又有哪些可以直接“移植”高原?在经历了融媒体转型的迷茫、探索、进步后,开阔眼界、寻求突破成了整个西藏报业人亟需补充的“营养”。
马不停蹄,青海、甘肃、宁夏、贵州、重庆……17天的调研,寒潮终退去,2021年的暖阳如期而至,一如调研组的归程时的内心,拨开了层层迷茫和忐忑,拥抱了一路感动和收获。
图为西藏日报社融媒体调研组在青海县级融媒体中心调研。
有一种收获,叫“倾囊相授”
调研组由5人组成,除主导此次调研成行的西藏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胡荣国外,2人来自中国西藏新闻网,1人来自新媒体中心,1人则从西藏法制报选派,对于这样的组合,算不上最佳"配置”,但却能彰显整个西藏日报社在融媒体转型中的迫切:要把所有相关媒体融起来,动起来,联结起来。
1月3日下午,调研组抵达青海省西宁市。还未放置好行李,就在酒店大堂,调研组召开了第一次非正式会议。“这次调研,我们重点要了解内地报业和网站在融媒体转型中的主要做法,好的经验,大家一定要做好笔记,记好点子,多拍照片,争取要有所收获。”胡荣国副总编辑负责分管中国西藏新闻网,这次调研的初衷其实是中国西藏新闻网在融媒体发展过程出现了诸多困惑,怎么走出发展困境也是胡荣国副总编辑急切想要破解的。
一一分配好任务,各自心情既激动又忐忑。激动的是,从自己那一洼水井中观天的我们,终于走向了浩瀚的大海,等待我们的是超前一步的思路,优质成效的做法。忐忑的是,我们能看多少、学多少,兄弟省市报业集团如若“藏拙”又能为我们展现多少?
所以,从第一站青海日报开始,面对融媒体转型的“先行者”们,胡荣国副总编辑总是虚心请教:报业集团新媒体是如何发展的?随着融媒体进展,省属重点网站的地位和作用面临边缘化,在融媒体发展中应该定性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又该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发挥自身作用?
问题直接、迫切,但也带着两百分的诚意。
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每一站,每一次座谈,每一次交流,我们得到的都是最大的热情,收到的都是满满的干货。可以说,是一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般的“倾囊相授”。
“在融媒体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实现主流媒体向‘主战场’转移,要在‘主阵地’上‘发声’,占领一席之地”、“必须要争取主管部门在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争取外部赋能,同时内容生成必须作为着力点”、“新兴主流媒体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与商业媒体的竞争也会越来越大,我们也必须在政务、民生、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在与青海日报的座谈上,报业集团负责人的话犹如一盏盏明灯,拨开了我们内心的困惑。
图为西藏日报社融媒体调研组在甘肃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调研。
“媒体融合是时代所向,大势所趋。互联网时代给传统媒体所出的难题,答案只有一个: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守正创新,在这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中破茧而出”、“甘肃报业集团推出的甘肃移动新媒体信息聚合系统‘甘肃号’目前已有341家单位和机构入驻,80多家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入驻,目前下载量突破250万”、“掌上兰州、兰州小馆、少年派等作为补充,在打造智慧社区、问政、爆料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新闻+党建+政务+服务”为思路的“甘肃答卷”为我们做好下一步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可遵循的好思路。
宁夏报业集团的薪酬改革、定岗定责、考核指挥棒作用;贵州报业集团的“厨房即现场”、“空间融合+平台融合+机构融合”、无视频不传播、着力打造民生爆款新闻;重庆报业集团的“道长制”、视频为主、以影响力传播力为考核……等等都如推开了第一张“多米洛骨牌”般,把发展的思路串联了起来,活络了起来。
17天,天天有新鲜的干货,天天有“倾囊相授”,我想,最美好的收获不过如此了吧。
有一种感动,叫“高看一眼”
到达贵州,已是1月13日。风柔和、阳光正好。
在参观报史观的间隙,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李卫红专程赶来与我们相见。因为恰逢年底,每个单位都有各种汇报、迎接各种检查,但是与西藏客人的相见却并没有因此有丝毫怠慢。一路漫行,讲讲停停,卡着时间与我们道别:马上有个述职,我就陪到这,下午我们座谈再细细聊。
下午安排了座谈,但与上午忙里抽空相见并不冲突。这是发自内心的热情。
这也让我想起在宁夏日报考察期间,宁夏日报报业集团书记与我们茶叙时说的一句话:来自雪域高原的朋友,我们必须“高看一眼”。
高看一眼,是把“压箱底”的诀窍都捧给了我们。在甘肃日报和宁夏日报考察期间,调研组发现他们反复提到薪酬改革,甚至提出每条稿件微信客户端上点击率不足1万的,均不记任务分。可即便是这样“苛刻”的标准,却大大激发了员工的战斗力,精品、佳品频出,报社记者编辑的奖金不减反增,大家积极性极高。这里究竟有什么诀窍?为解调研组困惑,贵州日报和宁夏日报都把“不外传”的绩效考核办法原封不动地发给了我们。
高看一眼,是“掏心窝”的不留情面。在与青海新闻网中心座谈时,谈及中国西藏新闻网作为全额事业单位,没有创收、没有经营,主要功能还是传统的编辑发布时,青海新闻网中心主任毫不留情面地指出:“说白了,你们现在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在‘搬砖’、‘码砖’,这样的思路走下去啊,只有一个字:死。”在他的理解里,网站不应该把自己继续定位为编辑发布这样最简单的作用,这种最简单的活计应该作为一项基础,进而需要拓宽创造、二次加工等融媒体时代新功能。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的弊端,是带着真诚的。那种真诚是一种想要携手走出网站发展困境的期望。
图为西藏日报社融媒体调研组在重庆华龙网调研。
有一种约定,叫“雪域相见”
一路走,一路收获,一路感动,也有了一路的约定。
17天的调研下来,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欢迎到西藏来,我们再相聚。事实上令我们意外的是,好多兄弟省市报业的总编辑、主任、记者,到过西藏的寥寥无几。或因为工作太忙,或因为没有契机。
相约雪域,我们便有了一个个约定。
作为山水相依的青藏高原,青海日报报业集团在座谈后和我们约定: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能不能以进军西藏的路线为由头,组织一次青藏高原报业的联合采访。于是,我们有了一个青藏高原的联合采访构想。
宁夏日报的副总编辑杨学农在机场迎接我们上车后,就拿出了手机说:你们猜猜,我手机微信图像是什么?随后他有些得意地给我们“显摆”:这是我10年前去林芝巴松措拍下的一张照片,看,这云像一只展翅的雄鹰吧!杨学农说这张照片他用了10年都没有换过,舍不得了。于是,我们和他相约,下次再到西藏来,让更多的美景入镜,入心。
丹增朗赛是调研组唯一一个藏族女孩。当我们向重庆华龙网高级记者介绍丹增朗赛时,她有些惊讶地说:那我说普通话她能听懂吗?后来我们向这名记者介绍,丹增朗赛高中就在重庆上西藏班,算是半个重庆人了。那一刻,我们才知道,在未到过西藏的人心里,西藏还是那么陌生。于是,我们和重庆华龙网相约,请他们的技术骨干到西藏来,给我们传经送宝,也看看西藏美好的人文风景。
从曾经“铅与火”的岁月,迈入到现在“光与电”的新时代,西藏日报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努力前行,一路风雨,一路凯歌,在融媒体发展的时代奋力追赶,向着更加美好、更加自信的方向奋战。
雪域再相见,将遇到更加蓬勃的西藏日报。
雪域再相逢,将迎来更有活力的西藏日报。
这份约定,我们见字如面。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