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几点思考

2021年07月12日 08:1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增强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和途径,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提供了理论遵循。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通过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起来、实起来和活起来,不断打造思想政治理论金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起来。无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还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强调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那么我们到底要培养的是什么人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进入21世纪,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环境更具挑战性,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更多,但是始终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200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标准,既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标准,又有学习掌握从事高校学生思想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标准,精心培育思想政治工作队伍。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仅要求所有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那些凡是在政治原则、立场和方向等问题上不能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人,坚决不能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强调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教师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高校要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把好方向,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中,第一个就是政治要强,要求教师理直气壮地讲政治,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强起来,教师首先要强。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实起来,就必须多关注教育对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努力提升回答学生成长成才困惑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但是讲授的内容是科学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一样,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只是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传授知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培养能力,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提升素质,主要是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实,还要接地气。

最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活起来。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其中,使课程活起来。只有活起来,不拘泥形式,才能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曾几何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冷门,无论到课率还是抬头率总是令人担忧,后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更新“配方”,调整“工艺”,改良“包装”,这门课慢慢有了听众,有些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了大学生蜂拥而至的热门。

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需借助多方平台,延伸课堂教学,如网络平台或社会实践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工作活起来。现在很多高校建立了思想政治类的公众号,如中央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小马乐道”,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热点问题等自主创作,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做拓展了教育的时空,在大思政格局中实现教育的无缝对接。强化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使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形成课上课下相统一的学习平台。

今后,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活起来,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条要求: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念创新、方式创新、方法手段创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

(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董秀丽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