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地评线】雪域时评:绿色不止是一种颜色

2022年01月14日 17:4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潘建军
分享到:    

绿色是生命的,代表着希望;绿色是恬静的,象征着和平;绿色是纯洁的,意味着环保。绿色不止是一种颜色。绿色与生活相关,是健康所在;绿色与发展相连,是质量所系;绿色与生态相融,是文明所需。

绿色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西藏,几乎家家植绿、户户养花,“小环境”宜居、“小气候”宜人,但是要从西藏的大江河大湖泊、大草原大湿地、大雪山大森林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还需要形成全民大合力、共抓生态大保护。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为群众提供70万个生态岗位,群众增收近40亿元。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把绿色生活的健康方式提升为保护生态的自觉修养。积极“光盘”行动、做好垃圾分类、倡导低碳生活等等,与高原环境和谐相处,既厚植“国土绿”又广栽“摇钱树”,既走上“小康路”又算好“生态账”,既“看得见山水”又“留得住乡愁”,守住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截至目前,拉萨市、山南市、林芝市、昌都市和阿里地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6个,西藏自治区生态县区22个、生态乡镇269个、生态村3087个。

绿色是一种发展理念。今后5年,西藏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西藏是重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生态系统脆弱,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保护就显得至关重要。2021年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其实,西藏本来就是个“颜值控”。引人注目的珠穆朗玛“高程测量”、让人点赞的雅江两岸“绿色长城”、受人青睐的藏北羌塘“动物乐园”、令人陶醉的拉鲁湿地“天然氧吧”等等,2021年全年吸引国内外游客4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41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最严保护范围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变生态要素为生产要素、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生态财富为经济财富,走绿色发展之路。今后5年,西藏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2.51%,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地市占比达到100%,巩固发展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地区之一的良好态势,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绿色是一种生态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西藏,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将绿水青山、冰天雪地的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既要算综合账,又要算整体账,还要算长远账。西藏的生态是世界大生态,西藏的环境是全国大环境,关系民生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点出了高原环境、突出了地域特征、道出了生态思想,既是生态保护的“顶层设计”,也是绿色发展的“区域决策”,更是低碳生活的“全民行为”。人类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雅鲁藏布江是西藏人民的“母亲河”。在藏语中,雅鲁藏布意为“高山流下的雪水”。这很好地印证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本,绿色是普遍形态,就是要把生态保护同民生改善相结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建良好生态、共享美好生活的良性循环,守护好雪域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出最大贡献。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罗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