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地评线】雪域时评:读懂群众这本“书”

2022年04月22日 18:21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冯汛
分享到:    

群众,就像是一本书。初读,朦朦胧胧,再读,曲曲折折,反复读,才发现“群众”二字已深深融入血液里。一位学者讲过:“读不懂群众就不懂农村,就做不好群众工作。”这句话道出了群众如同一本书的真谛。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公仆,唯有把群众这本书读懂弄通,了解透彻,才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才能不断增强宗旨观念和为民服务意识。

读懂群众这本“书”,得用“群众视角”看问题。时下,个别同志习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办事情,很少站在群众的角度去考虑。这种缺乏换位思考的意识,对党员干部而言,极易导致对群众的情感缺失、工作缺位。换位才不会缺位。只有时时刻刻站在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事情、出对策,才能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制定出贴合群众心意、符合群众口味的政策,才能更加真切地体会到百姓的冷暖疾苦,感受到自身肩负的使命责任。要把自己摆到与群众休戚与共的位置,多为群众着想,把群众冷暖当做自己冷暖,把群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把群众的来信当做自己的家信,多到群众家走走,多结几个“亲戚”,设身处地体会群众疾苦,了解群众期盼,站在群众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读懂群众这本“书”,得把群众当“老师”。基层是最大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现实中,一些人却认为群众是“粗人”,嗓门“高”、说话“糙”、脾气“犟”,不够资格当自己的老师,这种认识十分危险。群众的智慧源自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是无止境的,是党员干部浩瀚的知识海洋。对待群众,必须像对待老师一样虔诚尊敬,时刻以一颗小学生之心相寄。只有拜群众为师,才能从人民群众身上“取得真经”,才会有沉甸甸的收获。因此,党员干部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下心去,常怀“空杯”心态,强化“归零”思维,以“小学生”姿态深入秧田麦地找措施、走进街头巷陌找办法,虚心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学习;发扬勤奋、好学、乐思的优良传统,多想“是什么”、勤问“为什么”、思考“怎么办”,嘴巴甜一些、态度好一些、手脚勤一些,在不耻下问中获取“活知识”、在虚心讨教中学到“真功夫”、在群众指教中掌握“硬本领”,倾听他们的经验之谈,吸纳他们的真知灼见,进而为科学决策、精准施策提供知识储备。

读懂群众这本“书”,得用真情实意服务群众。中央纪委监委之前披露过个别干部挖空心思、不择手段骗取老百姓的救命钱,这些人口里曾说过要为人民办事,但是只有唱功,没有做功,“血肉联系”喊在嘴上,群众不信,“鱼水关系”做做样子,百姓不认,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损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在真心实意联系群众,谁在虚情假意敷衍群众,群众一眼便能看出。真情是架起党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敷衍群众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作为党员干部,要不断洗涤思想情感上的尘埃,对人民群众常怀真情,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尽力解难事,把好事办好、把民心焐热,卷起裤腿走到田间地头,不讲大道理,不搞花架子,与群众平等相待、真诚交流,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我们办实事、解心事、克难事的真情和热度,以真情服务换群众真心信任。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责任编辑:刘金鹏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