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携手写就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文化传奇,留下无数绝妙传神的经典诗赋,值得我们反复品鉴。广大基层干部在品味“经典”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和深邃哲理,从而涵养出干部的“高远志气、浩然正气和沉心静气”。
心系苍生、胸怀天下,涵养“谁凭阑干赏风月,使君留意在斯民”的高远志气。青年时期的苏轼便立下了“为民请命”的人生宏愿,挥笔写下“民者,天下之本”的豪情壮语,虽经历了沉浮的一生,但他始终坚持着士大夫“积极入世、恪守信念”的人格境界,秉持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无悔初衷,无论是兴工造河、疏浚西湖,还是整治沟渠、开办学校,他都竭尽所能为百姓做实事好事,真正展现“心系苍生、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广大基层干部当传承和弘扬苏东坡的“爱民情怀”,始终将精力、心血倾注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工作当中,在用心用情为民服务、尽力为民排忧解难中书写动人的为民篇章,真正涵养出“谁凭阑干赏风月,使君留意在斯民”的高远志气。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涵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浩然正气。三苏祠仍存有苏轼刻写的“功废于贪,行成于廉”八个大字,映照着他洁身自好、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的一生。苏轼虽为官40余载,却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他从不贪占公家财物,也时常自掏腰包去干实事、做好事,还经历过吃菊花果腹的心酸处境,真正树立“清清白白做人、坦坦荡荡为官”的高洁形象。广大基层干部当时时聆听廉洁故事、家风故事,从中感悟“清廉是福、贪欲是祸”的深刻道理,在对照党章党纪中筑牢思想的防线、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看齐先进典型中增强党性的觉悟、培养高尚的品行,真正涵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浩然正气。
人生海海、泰然处之,涵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沉心静气。苏轼的一生沉沉浮浮、经风历雨,既有“高居朝堂、指点江山”的志得意满,又有“遭遇贬斥、坎坷辗转”的失魂落魄,他既写诗吟赋、填词作曲,也弯腰种田、挥汗耕耘,无论是命运的作弄、还是世间的磨砺,都从未改变东坡居士的“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人生坚持。林语堂先生曾说,“中国的老百姓,在遇到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会想起东坡。”广大基层干部当学习苏轼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更体悟他那豪放旷达的胸襟,无论是面对困境、逆境,都多一些达观淡泊、多一些镇定平和,拿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非凡韧劲,真正涵养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沉心静气,在为己赋能中培铸超强定力和抗压能力。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