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一些不法分子经常借由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开展新型电信诈骗,通过向受害人传播虚假信息、编织利益圈套,诱使众多受害人向诈骗分子转账、汇款,损失大量财产利益。随着国家大力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行动的开展,每位公民都应树立起防诈、反诈意识,主动学习预防电信诈骗的相关知识,在来历不明的远程联系人或信息面前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盲目,坚决捍卫好个人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共同推动全民反诈行动顺利进行。
面对巧语“不轻信”,撑好虚假信息“隔离伞”。当前,不法分子采用的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内容花样百出,广大公民要想在繁杂的信息中防止落入电信诈骗的圈套,必须先提升对陌生信息的“辨别力”和“免疫力”。当收到来历不明的电话或手机短信时,一定要先在内心拉响电信诈骗的“警报”,无论对方使用什么花言巧语,都要坚定内心防线,绝不轻易表达相信和信任,避免被不法分子“牵着鼻子走”,一步步落入诈骗圈套。
面对隐私“不透露”,织好身份资料“保护网”。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个人信息安全逐渐成为公民所面临的全新安全威胁,而个人信息的泄露正是指向电信诈骗的重要实施诱因。同时,不法分子在精准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前提下,能极大程度地降低受害者的心理防线,实施更具迷惑性的诈骗行为,从而使得诈骗成功几率大大提高。因此,广大公民务必要增强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个人及家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坚决防范不法分子收集和利用公民个人信息资料设计更多骗局。
面对汇款“不盲目”,守好个人财产“安全线”。绝大多数不法分子实施电信诈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骗取被害人的金钱财产,因此,广大公民要想避免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必须坚决守好个人财产安全这一最后防线。广大公民要提高资金保护意识,养成在进行金钱往来交易前再三核实对方身份信息的良好习惯,绝不轻易向陌生人、陌生账户进行汇款和转账,避免盲目汇款、转账行为,造成自身上当受骗。
(中国西藏新闻网所登载该网评文章仅为分享交流经验目的,属作者个人看法,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