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抓活鱼”实践中 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以西藏日报社《追寻先遣连足迹》系列报道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作为党的新闻宣传媒体,西藏日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宣传西藏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行的奋斗和取得的成就,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有力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工作者的崇高使命、时代赋予新闻工作者的重任。
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对社会价值观有不同的衡量标准,并且这些标准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及方针,英雄事迹、典范人物以及成功经验等等,这些从不同侧面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对于英雄人物事迹报道显然能起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
2021年6月5日,西藏日报社“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先遣连的足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启动,通过全媒体报道组重走先遣连进藏路的方式,梳理先遣连进藏路上的英雄事迹,选取典型地点、典型事迹和英雄后代等40个采访点,以记者实地回访、寻找新闻记忆等形式,追忆70年前在祖国边疆涌现出的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展现阿里这片英雄土地70年来的沧桑巨变,生动再现西藏发展进步的光辉历程。12月14日,《追寻先遣连足迹》一书正式出版。从整个报道过程,我们能探寻如何围绕主旋律,深入挖掘新闻题材,采写鲜活新闻,增强报纸的特色和时代感,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
一、紧扣时代脉搏,选题映照人民关注热点问题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前,有一支特殊的部队,肩挑忠诚与信念,脚跨雪山与江河,远征羌塘腹地,进行“中国革命史上第二次长征”。这支部队叫先遣连。1950年7月31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毛主席关于“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西北军区第二军独立骑兵师派遣以李狄三为党代表兼总指挥,由汉、回、藏、维吾尔、蒙古、锡伯和哈萨克7个民族共136人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田的普鲁村出发,执行先期进藏任务。在没有道路、没有向导,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先遣连于1950年9月进入西藏阿里改则地区,率先与阿里噶本政府签订政治和平协议,以付出63名革命烈士生命的悲壮代价,有力促进了西藏和平解放。如今,70年过去了,“先遣连精神”代代相传,早已融入雪域人民的血脉。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作为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必须秉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原则,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担负起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责任。2021年,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这个特殊时刻,去缅怀为西藏和平解放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追寻英雄的足迹,看看他们为之奋斗、献身的地方,如今有何发展变化的同时,再深入挖掘先遣连进藏的动人故事,把对先遣连的崇敬之情凝聚成一篇篇饱含深情、温度深度的新闻作品,对激发全体雪域儿女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豪情壮志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以70年后重走先遣连进藏路为切入点,赋予历史史料以动人的温度,也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指示和中央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精神,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实践。同时,也回应了雪域儿女对先遣连事迹的关注。70年栉风沐雨,世事变迁,但英雄的精神,仍留在这片高地,英雄永远活在每个人的心里,时刻与我们同行。
二、弘扬时代精神,内容引领社会价值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定“四个自信”,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唱响奋进凯歌,凝聚民族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新闻报道只有紧扣弘扬主旋律,才能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才能将新闻媒体的责任落实到位。
弘扬主旋律就是要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导向,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来凝聚民德民心,用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人民、激励人民,努力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此次追寻先遣连足迹系列新闻报道,采访组沿着先遣连的足迹,深入羌塘草原腹地,感受“先遣连精神”的传承。既有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巴音郭楞、喀什、和田等市(州、地)对先遣连英雄后代的深入采访;又有在泉水湖对检查站三代“营房”变迁的描写,展现“先遣连精神”的继承发扬;还有狮泉河镇旧貌换新颜,无数革命先辈对未来的畅想变为现实。同时,还不乏与采访报道先遣连事迹的老新闻工作者的访谈……多层次多角度揭示先遣连事迹对后人的影响、“先遣连精神”的动人传承,并以其深刻的红色文化内涵,教育影响大批读者观众。
红色文化的人物和故事能传递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其核心是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并已经构成了当今主流文化与价值观的重要元素。事实上,回顾整个系列报道,主要分为对当年先遣连途经地的解密、先遣连驻扎地的变化、“先遣连精神”展示及继承发扬与先遣连英雄相关人员访谈等方面,通过70年前峥嵘岁月的真实描述和70年后西藏翻天覆地的巨变实现对红色文化精神的重温与传承,达到“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的高度统一,也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了红色文化的熔炼和洗礼。如阿里地区改则县,被称为“红色改则”。1950年,肩负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任务的先遣连从新疆于田县普鲁卡子出发,途经扎麻芒堡(今改则县先遣乡),并在此驻扎长达7个月之久,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藏、在阿里驻扎的历史。由于当时条件艰苦,当地还流传了“1.5公斤盐巴和7个馕”的故事。70年过去了,改则地区发展起了物流业,新时代的改则青年不再像父辈那样固守牧场,而是开启了新的生活。而在先遣乡,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始终挺立,每逢重大节日,当地干部群众都会自发到纪念馆参观、给烈士纪念碑敬献哈达,表达对这群英雄的深切怀念和无限敬意。
三、走好群众路线,深入践行“四力”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显著特征,就在于它的实践品格。只有沉下身心、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把握时代脉搏、感悟生活真谛,才能采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佳作。
此次大型采访活动,历时两个多月,记者把艰辛的脚步印在羌塘腹地的山川大地上,把镜头和笔对准70年前的烽烟岁月和70年后的沧桑巨变,以现场实录和故事化报道的形式,梳理了先遣连进藏路上的英雄事迹。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许多具有独特价值的新闻报道被采写出来。如先遣连誓师大会所在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阿羌乡普鲁村、先遣连第一次找到藏族牧民和首个物资转运基地——阿里地区改则县先遣乡巴热村往北约80公里处的两水泉,这些都是以前报道不太充足地方,同时也让此次新闻报道价值得以充分彰显。
纵观整个系列报道,有一个名字始终被提及:矿岱,他的父亲是进藏先遣连孤胆英雄巴利祥。“追寻父亲的足迹,做像父亲一样的人”是矿岱一生的追求。正是报道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才让以矿岱为代表的先遣连后代的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虽然读者与“矿岱们”素未谋面,但他们的形象已印在读者心中:他们收集整理进藏先遣连事迹、宣传践行“先遣连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此外,走进基层,才能培养朴实动人的文风,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新闻作者改进文风,应当深入基层,多记录百姓身边的事例、多反映百姓的真情实感。如报道组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探访进藏先遣连23位土尔扈特部蒙古族战士的故乡,将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部人东归祖国事迹与进藏先遣连战士相联系,发出“爱国主义是土尔扈特部族最广泛、最基本的认同”“在巴音布鲁克草原牧民心中,进藏先遣连的土尔扈特部战士,个个都是渥巴锡式的英雄”的感叹,内容铺陈到位,极富感情张力。
总而言之,迈步新时代,新闻媒体竞争激烈、责任重大,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深入基层一线,采写反映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情怀的优秀作品,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高新闻报道的鲜活性和感染力。(作者单位:西藏日报社)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