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大会在京举行,并将总部设在北京,其目的是搭建全球互联网共商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国际社会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共迎安全挑战,共谋发展福祉,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向各类行业渗透,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线上线下快速融合,网络销售、品牌推广、直播带货成效显著,虚拟经济新业态方兴未艾。在取得不斐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弊端,急需一个国际性组织用于规范、引领互联网沿着服务人类的方向发展。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的成立,可谓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必将引领互联网技术再向前。
搭建平台,有利于互联网共商共享再提升。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世界各国的联系程度越来越来密切,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深化全球合作、服务全球经济起到积极作用。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的成立,在全球范围内启动了互联网技术共建共商共享的战略合作,既是发挥国际组织的引领作用,又是促进互联网事业的大胆尝试,更是助力深化互联网技术国际合作的有益探索,将全面打开互促并进、互利共赢的合作新局面。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作为国际化平台,将进一步发挥国际组织的资源集聚和技术分享的组织职能,将在规范标准提升品质、资源共享形成合力、科学统筹集约资源等方面,狠抓落实强化协同,共同推动全球互联网技术事业发展。各成员国将通过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聚合力、优服务、谋发展,积极凝心聚力,共同打响互联网技术效应,聚焦国际突出问题、科技创新产业培育、创新资源招引汇集、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融合等方面,助力全球经济在提质增效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有利于互联网成果转化再提升。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是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关键环节和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引擎。当前,各国在科技水平不同、综合国力等存在差异,导致互联网的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也是不径相同。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将以合作的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并将服务与应对新冠疫情、医疗健康、经济合作等国际性问题,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阻碍全球互联网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因素很多,除了科研投入不够、科技成果激励机制滞后等原因外,国际间的互联网技术信息交流不够,也在阻碍互联网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的成立,为各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交流提供了平台,各成员国能够借助全球合作的强劲“东风”,实现互联网技术的分享,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更精准、更高效、更及时的“支撑”。此外,还将实现互联网技术数据国际比对,从而构建全球性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渠道,进而促成更为广泛的全球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技术交流,有利于互联网技术水平再提升。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闭关锁国早已不适应国际发展趋势,对外开发、国际合作才能更好的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当前,全球各国经济呈现以产业为支撑,以数据供应链为纽带的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经济形式,特别是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促进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有效载体,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为成员国间互联网技术交流合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增进理念共识上,着眼当前网络空间的新挑战、新问题,解决了高水平地建设开放合作平台问题;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发挥好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器作用,解决了平台建设运营中更好地发挥数字经济推动作用;在数字技术创新上,加强国际社会协同创新,解决了管理中融入世界先进理念和管理机制的问题,并将全面优化数字生产关系、激发未来社会生产发展活力,形成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贯通的数字经济运行系统。
查补漏洞,有利于互联网安全管理再提升。互联网技术信息化和信息安全一体两翼,各国在推进互联网技术项目建设,以及互联网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都需要一体化的安全体系规划设计。当前,网络安全逐渐成为事关世界和平发展、事关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课题。面对当前网络安全呈现出的严峻复杂内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将就网络安全承担新的使命,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集中优势力量和有效资源,积极破解“难点”、打通“堵点”,充分释放成员国互联网技术能力,以强有力的举措和扎实的行动,积极探索保密通信与网络安全技术创新融合发展,推动网络安全技术和产业发展。同时,在强化网络安全保障的同时,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将积极开展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切实提升各成员国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夯实网络安全工作基础,合力应对挑战,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以大数据为首的互联网技术变革对生产力、生产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近些年来,我国围绕“数字中国”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积极探讨数字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我国积极倡导成立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深化国际合作,为全球互联网技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了大国担当。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