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把握精神生产规律,传承好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

2022年09月14日 13:3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李荟芹
分享到:    

新时代传承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对于夯实党在西藏的执政根基,筑牢各族党员干部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神价值。作为精神形态的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孕育发展、传承弘扬,本质上属于社会生产形态之一的精神生产范畴,遵循着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精神生产内在规律。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为支撑,在探讨传承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与精神生产内在契合性的基础上,结合历史经验与时代特点,围绕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深入人心的精神生产目标进行现实路径探索,以期为新时代传承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方法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军和各族人民在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形成了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为主要内涵的老西藏精神,以及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为主要内涵的“两路”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前行。

精神作为“使人的社会实践变得有意识和有活力”的思想观念,既有 “启发思想、改变思想之力”,又有 “改造物质环境、改变社会生活,使之与自己的理想愿望相协调的力量”。关于精神的产生发展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将其纳入社会生产系统中的精神生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道,“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也就是说,精神生产是人们在物质手段的辅助下,运用其特有的思维创造能力对客观事实和以往的思想文化资料进行加工,创造出一定的思维产物,并通过相应的物质手段把它物化在一定的物质资料上,从而形成现实的精神产品的一种现实活动。

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基于解放西藏、建设西藏、满足西藏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生活需求目标而产生的心理意识状态。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产生发展过程,便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的精神生产范畴相契合,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相关规律。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精神生产过程,不仅包括两概念的提出、塑造过程,还包括将其渗透于书籍、报刊、影视、广播、文艺节目等精神产品的物化过程,体现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人员、哲学社科研究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群体的劳动中。

马克思言下的精神生产,是建立在“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且受制于物质生产。在此规律制约下,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共产党解放西藏和治藏稳藏兴藏的现实实践是分不开的,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着不同特点。改革开放之前,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主要体现在各族军民为西藏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英勇无畏不惧牺牲、贯彻慎重稳进政策克制忍耐团结群众上,体现在各族军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长期建藏、无私奉献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老西藏精神主要体现在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推进西藏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挑战极限、锐意进取,为推动科学发展脚踏实地作贡献上,为改善民生而践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发展的形势任务也随着时代步伐不断变更,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在新时代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矢志艰苦奋斗中被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化育出根植新时代沃土、适应新时代实践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成为西藏各族党员干部迈向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精神生产是在继承前人思想文化资料和精神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作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党的优秀品质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土壤和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之源。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内涵,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品质,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和集体主义品格等,都是一脉相承的。同时,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蕴含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是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源头”在西藏的“活水”涌流,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西藏、经营西藏、发展西藏的历史进程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表现。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主流和非主流思想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等思潮不断侵入,利己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断渗透,部分党员干部甚至认为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仅是西藏革命事业的产物,在如今已经过时,在新时代已经没了弘扬的必要性。这些错误思想,对党的先进性的保持和巩固无形地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威胁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应对风险挑战,新时代,我们应大力弘扬突破人的本能需要、体现人们精神活动主动性的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不仅有利于促进各族党员干部主观世界改造、人的道德情操塑造,还有助于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绝对安全,夯实党在西藏的执政根基,凝聚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传承弘扬好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就要遵循精神生产规律,提升精神生产者素质,利用科学的精神生产手段,丰富相关精神产品内容,契合精神生产接受对象的接受习惯和需求,全方位提升精神生产力水平。

影响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精神生产效果的首要因素,当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因素,要强化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人员、哲学社科研究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群体的使命担当,强化其通过作品传播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同时,要提升精神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生产出大量蕴含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高质量精神产品。此外,在当下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都是传播者,各族干部群众都应成为传播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现实主体,通过短视频平台、网络空间等在社会上营造尊崇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浓厚氛围。

要合理运用关于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精神生产资料。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人员、哲学社科研究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群体传播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离不开精神生产资料的支撑,这便需要挖掘运用西藏各族军民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奋斗史实、感人故事、红色遗址等元素。例如,舍小家顾大家、用生命守护群众利益的孔繁森;秉持矢志报国的信念和科学家精神,带领团队一次次打破青稞高产纪录的“青稞博士”尼玛扎西……这些广为传颂的英雄事迹充实着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内涵,也是精神生产者进行精神生产的素材和载体。

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能否渗透人心,不仅取决于相关精神产品的质量,还与精神产品消费对象的接受程度休戚相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人员、哲学社科研究人员、文艺工作者等群体在传播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时,要充分考虑西藏党员干部的接受习惯,采取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渠道生产精神产品,特别是要注重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媒介的全覆盖优势,将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进行碎片化、图像化、故事化广泛传播,着力提高精神产品的感染性和吸引力,使党员干部潜移默化地从精神产品中汲取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基因,在心灵深处受到触动。

总之,新时代传承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本质上受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规约。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精准把握精神生产规律,调动精神生产战线的积极性、主动性,科学运用精神生产手段和方式,对接精神产品消费对象的需求和习惯,才能有效保证传承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的实际效果。

【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科研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与理论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2MDZGGCD02)】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