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论西藏高校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性

2022年09月23日 13:40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杨红昌
分享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从根本和长远角度去增加民族的文化认同,去培养人民群众的共同体意识,积极建设民族精神家园,才能够促进民族大团结。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增强文化软实力就是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联系性,开展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研究,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边疆巩固的现实需要。因此,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作为西藏高素质人才培养输出主阵地的西藏高校,积极推进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认同感,努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举措。

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而人心相聚,最根本的动因在于价值认同,内心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而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是中华儿女的共有精神家园,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回顾历史,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一脉相乘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和精神脉络,这种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规范,并内化于国人内心深处,成为中华民族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西藏作为“重要的中华文化特色保护地”,西藏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中构建的,是在藏族与中华民族休戚与共、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联系中实现的。西藏高校应站在积极服务国家治边稳藏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即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进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藏各族人民在创造高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表现出对西藏高原特殊地理自然环境的理解、把握和利用,表现出对人文社会环境的能动地调适、选择和控制,表现出文化创造的“为我”和“自为”的主动精神。西藏传统文化一开始就介于西南部的南亚文化、西北部的中亚文化和东部的我国中原文化这三大文化板块相接触、撞击的交汇点和爆发点上,而且明显表现出向中原文化看齐的发展趋势,西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正是以它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融汇于中华文化绚烂丰厚的滚滚大潮之中。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的分裂割据,但分裂是暂时的,而统一是长久的必然的。中国西藏地方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状况,但同样,统一是历史大势,其原因是以共同的传统文化为统一的基础。再者,随着吐蕃文化东向发展,终于在13世纪使西藏正式归于中国版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后,虽有外国侵略势力的图谋和内部分裂势力的破坏,但终不能将西藏从祖国大家庭中分离出去,终不能达到破坏中国完整统一的阴险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着共同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西藏传统文化在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过程中,在不断增强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向心力。总之,中华传统文化对于中华民族认同心理的强大塑造功能,客观要求我们在当代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时,应该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教育的综合竞争力,提高西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铸魂。

二、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抵御外来文化侵蚀的重要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走向繁荣的精神支柱和智慧源泉,是形成和发挥文化软实力的基本保证。所谓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从人类社会发展经验来看,一个社会是否和谐稳定、一个国家是否安全,既取决于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影响。在文化软实力中,文化认同最为基础和关键,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一个国家如果对本民族或本国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或者说失去了文化认同,忽视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开发和建设,那么就等于放弃了本民族或本国的文化主权,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其结果就是导致本民族或本国人民价值取向的混乱,以及精神家园的丧失,甚至引起民族的离散和国家的分裂,国家自身的安全也就无法保证,在这方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深刻教训殷鉴不远。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这已是当前学界普遍的共识。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建设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意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和紧迫。面对西方的强势文化霸权,我们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只有铸牢这一思想基础,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夯实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文化基础,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维护好国家统一、安全和利益。西藏大学生是西藏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促进边疆稳定的中坚力量,在西藏高校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只有引导西藏各族大学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充分认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积极赋予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转化在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为推进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和文化条件,这也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升思政育人实效的主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生根发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它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思想资料和文化土壤,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开创了人类新时代的崭新文化形态,已经超越了民族与地域的限制而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的欧洲文化背景以及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得以建构的社会基础——发达资本主义的单一性和区域性的客观存在,又成为其彰显世界性的重大障碍。而克服这种障碍,就需要特定的民族性来对其世界性进行富有时代性和地域特色的解读。对中国来说,这种解读只能植根于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来承担,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简言之,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需要。

此外,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同样离不开其所处的整体文化环境,文化性不言而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导大学生如何做人、怎样行世,在于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健康完善人格以及品德高尚的人才,而对于为人处世的规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性的根本体现,正因为如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论在教育资源的挖掘,还是在教育手段的应用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上,都不可能回避中国传统文化。值得一提的是,西藏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同时代国内其他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又受西藏区情的影响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西藏高校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必须立足西藏传统文化资源,既要遵从主流的文化价值,这是文化认同的前提,同时也要彰显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这是认同的基础。西藏高校应从民族共有、文化互联、命运相同中发现提炼和铸造重叠共识,全面科学揭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精神实质、内涵意义和核心特质,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换言之,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教育,是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CKS03)、西藏民族大学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科研项目《西藏高校中华传统文化认同教育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22MDZGGCD04)】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