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维度

2023年03月30日 09:3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刘秋朵 任艳庆
分享到:    

认同是意识范畴的概念之一,是因为异或同而产生对他者或我者的认可和归属意识状态。就多民族国家认同问题而言,具体的认同维度和意涵则是由民族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五个认同”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可以进一步归纳总结为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认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开始

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的过程,但无论是自在还是自觉,中华民族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中华民族不是56个民族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即便作为中华民族核心的华夏,也是由若干民族汇集和逐步融合而成的。

民族并不是共时性的存在,而是有历史延展的。在民族主义研究方面享有盛誉的霍布斯鲍姆在1991年11月举行的《今日欧洲之族群与民族主义》的演讲中指出:“缺乏过去的民族不成其为民族,使民族成为民族的正是过去。”民族认同必须有一个历史的纵深,而不能是扁平化、抽象化的政治认同。中华民族史回答了中华民族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历史需要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一锤定音”,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一锤定音”的定音号。只有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搞清楚,把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才能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办好,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情办好。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华文化认同为基本深沉持久之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信念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注入了“中国特色”话语的历史底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集56个民族文化之大成,是一个开放性的有机整体,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体现的是文化的塑造,实质是一种创新发展,区别于文化的同质化。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先决条件是认知和建构中华文化,在中华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文化自信,提升各族人民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认同中华文化与认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每个民族所形成的优秀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符号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形象的标识,没有自外于中华文化的本民族文化。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亦呈现出多元一体格局。一方面,要在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对各民族彼此之间文化认同的基础上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那么,各民族之间“文化认同”的基础是什么?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和渠道来获得和建构?这就要求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使之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和载体。

三、政治认同的强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稳定之基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政治实体。当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通过政治权力赋予其合理合法性时,通过强化政治认同使56个民族稳定地内嵌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步于共同的认知、维系于共同的情感、趋同于共同的思维、表现于共同的记忆、凝聚于共同的培育,更贯穿于共同的政治生活、合力于共同的政治目标。民族认同不能脱离当下的政治局势,要有其现实考量。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的历史方位来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中央立足于“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有对内要求,又有对外考量。

民族平等是我国民族政策的一项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正确处理好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的关系,即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对本民族的认同不仅与提高“五个认同”并行不悖,更会大大增强“五个认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革命、建设、改革推动了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有利于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兼容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的上位概念,蕴含着上位与下位、层次性与兼容性的辩证统一思想。社会认同的层次越高,其所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也就越多,所能帮助人们规避的各种风险的程度也就越高。一旦在56个民族的民族认同之上建构起“五个认同”,各民族成员也就自然重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当今世界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两制共处”的时代,西方所谓的“主权过时论”“民族国家终结论”,都是西方大国炮制的意识形态陷阱。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民族意识将被国家力量所凝聚,从政治上将会更有力地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稳定。

(作者单位分别为拉萨市委党校、当雄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何宝霞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