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学思践悟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实践及推进研究不断深入

2023年06月14日 14:0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邵莉
分享到:    

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以西藏民族大学为依托单位,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协同组成的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并于2018年和2022年连续两次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单。中心紧紧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依托协同创新机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的协同合作,扎实开展课题研究,积极推进研究成果转化,精准对接智力供给与现实需求,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文化传播、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提供智力支持。

由西藏民族大学邵莉老师和中山大学徐景勃老师联合主持的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通过到西藏自治区卫健委、各市地、各高校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实践及推进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具有极大的机遇与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重要保障,援受双方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医疗援藏工作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建立畅通的联系与沟通渠道和机制、实现受援工作重心下移是医疗援藏工作顺利实施的必要措施,支援方选派高层次人才挂职援藏是快速提高西藏医疗管理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和医疗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西藏各医疗单位和医学教学单位明确自身在不同发展时期重点需求的变化,实时调整工作重心,不断推动受援项目从“满足基本需求”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是医疗援藏工作产生实效的重要实践经验。结合受援单位中长期发展建设规划,以医学技术和学科建设为核心合理制定受援计划,是对口支援工作开展的根本保障。

二、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存在的短板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比较薄弱,西藏区内各家医院自我发展能力存在短板,打造“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关键难点。

三、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具体拓展路径思考

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中共中央关于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下一步西藏要“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促使“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目前,西藏公共卫生主要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加之西藏全区幅员辽阔,卫生服务半径大,医疗人才编制总量少,卫生健康基础设施薄弱,现有的医疗服务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这就要求西藏要深入开展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按照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强调深化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小组团”援藏、系统专项援藏等工作的重要性。

西藏自治区卫健委在开展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方面不断改进方式方法,主要体现在持续巩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成果;继续推进建设“五大中心”,加强重点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健全心脑血管疾病、重度创伤、危重孕产妇和危重新生儿的分级诊疗体系和机制,明确“五大中心”建设的具体路径及实施细则;进一步在人才培养、医院发展建设、科室发展壮大等方面探索新方法、新手段、新路径,实现用制度、用机制管理援藏工作和受援医院,为组团式援藏提供更多的内生动力,促进医院更好更快发展。

目前西藏全区常住人口约365万,分布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广人稀,医疗资源配置难度异常艰难,要实现“大病不出自治区,中病不出地市,小病不出县”的目标任重道远。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为受援医院和高校人才培养、技术能力、科研教育、医院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从以上调研情况详细梳理,认真分析,本项目研究认为拟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拿出补齐短板的新思路,更好地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从输血供氧到造血制氧,在认真执行西藏自治区卫健委改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路径:  

一、加强援受双方的沟通,充分论证受援方案,确保受援计划的可行性、科学性、前瞻性、延续性和可持续性。应进一步加大顶层推动力度,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提供强大的组织保障和支持。充分利用政策,持续加强与对口支援单位、省份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挖掘资源,寻求受援工作中新的增长点。

二、紧密结合各个医院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做到大病不出藏的“兜底”任务。贯彻落实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西藏医学技术提出的目标要求,落实“组团式”援藏首席专家制,充分发挥首席专家的领军作用,指导各医院做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发展、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应在优化“以院包科”责任制的基础上,扩大支援医院的数量,实现援助医院和科室的良性轮换。按照专业需求精准选派援藏医疗人才,安排好援藏医疗人才压茬交接,保证援藏工作的连续性,使援藏专家和各大医院骨干共同协作,做到“大病不出藏”的兜底任务。

三、切实发挥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延伸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自治区的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服务能力。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基本都有援助省份援建的远程诊疗室,但是利用线上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开展的受援工作非常有限,远程诊疗室利用率很低或者一些基层诊疗室就没有利用。应积极培养本地医务人员熟练掌握远程医疗诊疗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挖掘信息资源,弥补空间距离带来的诸多不便,发挥援助省份优质医疗资源,通过远程诊疗和当地医疗技术的结合解决“小病不出县”这一基本目标。

四、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中适当加强公卫应急专家的对口帮扶力度,从而加快补齐自治区公共卫生短板。防病应该走在治病前面,从而降低医疗压力和医疗成本已经是社会的共识。针对西藏地广人稀、医疗资源匮乏、潜在医疗风险较大的实际情况,必须以传染病防治和健康促进为突破口,深化拓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内涵外延,在“组团式”援藏中适当加强公卫应急专家的对口帮扶力度,强化疾控体系职能,加强疫情防控信息系统建设,帮助西藏建立先进的公共卫生体系。

五、及时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督导评估工作,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按照中组部、 国家卫健委的部署要求,及时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督导评估工作,对西藏全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定期进行评估考核,量化考核指标,掌握工作动态。充分发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以目标和问题为导向,健全医院学科体系和管理体系,加强病案、运营管理队伍建设,推动受援医院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师傅带徒弟”向“团队带团队”转变,引导受援双方选好、用好支援专家和团队,坚持和完善帮带成效和跟学成果的双向考核。

六、加快改善医疗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大学、西藏藏医药大学人才培养的作用,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提升医疗人才培养层次。完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促进培养西藏本土医疗人才的关键所在。应该从改进传帮带方式方法,着力培养西藏本土医疗人才上下大功夫。为此,要充分发挥援藏专家作用,开展“造血式”帮扶,着力培养西藏本土医疗人才队伍,完善学科建设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西藏高层次医疗人才的培养,采取将本土医疗人员送到援助单位培养和区外高校零散培养的措施外,还要依靠西藏自己的大学即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和西藏藏医药大学为主来自己批量培养。

七、完善受援医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医疗援派人员的积极作用。援受双方联动,加强对援派人员的考核管理,将年度考核和日常考核结合起来,将援派医务人员的职务晋升和职称晋级拉入考核机制。医疗技术发展与业务扩展,离不开管理的支撑和促进,通过完善受援医院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赋予医学援藏干部一定的管理职权,而不是只将其作为一个普通医生进行使用,使其在发挥学术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基础上,将内地以及沿海地区先进医院、重点高校的管理经验在所挂职单位进行推广,从而提高被援助单位的管理效能。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院)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