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抓实以学正风要倡导“三种风气”

西藏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2023年07月24日 10:02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继在广东考察为“以学铸魂”指明方向、在陕西考察深刻阐释“以学增智”,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对“以学正风”提出明确要求,深刻阐述了通过集中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突出问题的重要意义,强调人民群众看主题教育是否有成效,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党员干部作风是否有明显进步。2021年7月,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西藏视察时强调,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值此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西藏两周年之际,我们要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契机,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学查改相贯通,增强检视整改实效,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努力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扎实做好西藏各项工作。

以学正风:大兴务实之风

大兴务实之风,必须抓好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从毛泽东同志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到邓小平同志的“只有调查研究,你心中才有数”,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只有切实地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才能发现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深入实际、深入人民群众,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调研,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的所忧所盼,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

大兴务实之风,必须重实干求实效。求真务实,是我们党的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重实干求实效,突出一个“实”字。唯有实干,方能笃行。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时刻对照党章,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讲实话,始终做到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办实事,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走群众路线;求实效,始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发扬“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振奋精神,脚踏实地,尊重实际,笃实好学,真抓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违背规律,不盲目蛮干,不做表面文章,不耍花拳绣腿,以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提高效率、提升水平,树立高标杆、明确高目标,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要胸怀“国之大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把抓落实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式,既要善谋全局当好“指挥员”,更要扑下身子当好“战斗员”,绝不把说的当做了、把做了当做成了,拿出绣花功夫,切实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实际举措,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真正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实绩。

以学正风:弘扬清廉之风

弘扬清廉之风,重在自觉。自古我国就有“米芾拒石”“杨震拒金”“子罕拒玉”等佳话,清代官员张伯行也曾说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都说明了清廉自觉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主题教育,要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突出问题导向,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接受政治体检,打扫政治灰尘,纠正行为偏差,解决思想不纯、组织不纯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要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新职责,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对标党风要求找差距、对表党性要求查根源、对照党纪要求明举措,深入开展 “查作风、查责任、查漏洞、查落实”教育,持续纠治“四风”,把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把学、查、改有机贯通起来,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全面查找自身不足和工作偏差。要守住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不断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推动形成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当好良好政治生态和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营造者、维护者。

弘扬清廉之风,贵在持久。明代理学家薛瑄认为清廉自守有三种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为下也。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就要一体推进建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护栏。当前,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也要清醒看到,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遏制增量、清除存量的任务依然艰巨,我们对腐败的顽固性和危害性绝不能低估,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关键是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要全面加强政治监督,聚焦“两个维护”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紧盯“七个有之”,突出反分裂斗争纪律,让党员不得信仰宗教成为严规铁纪,坚决清除政治上的两面人、“骑墙派”。要贯彻“三不”一体推进方针方略,扎紧防治腐败的制度笼子,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少数”,加大惩治腐败力度,有针对性地补齐制度短板,强化警示教育,不断提高治理腐败效能,让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筑牢思想防线,坚守法纪红线,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因觉悟而不想,真正把不敢腐的强大震慑效能、不能腐的刚性制度约束、不想腐的思想教育优势融于一体,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以学正风:养成俭朴之风

养成俭朴之风,必须以俭修身。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古人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不仅浪费有限资源,还会腐蚀人的心灵、消磨人的意志,更会严重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国情,还是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都决定了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内心深处树立节俭朴素的意识,从外在行动践行勤俭节约的行为准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是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尚俭戒奢”是《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提出的明确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生活作风问题作为检视整改的重要内容,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从一点一滴做起,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的堤坝,尚俭戒奢、节俭朴素,力戒奢靡,保持严肃的生活作风,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要求自己、反思自己,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不断增强自制力,勇于改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养成俭朴之风,必须以俭兴业。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杨善洲等同志学习,涵养道德操守,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对社会而言,养成俭朴之风,就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有力减轻环境承载压力。对各级政府而言,带头过“紧日子”,就能将更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办好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党员干部养成俭朴之风能有效肃清党内风气,通过党风带动政风,政风带动民风,推动整个社会形成质朴勤俭的良好风尚。党员干部是“关键少数”,更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以优良作风带动社风民风向上向善,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坚持以学正风,倡导“大兴务实之风,弘扬清廉之风,养成俭朴之风”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的明确要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殷殷嘱托犹在耳,踔厉奋发正当时。奋进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着力从思想根源和制度机制上解决问题,忠诚履职、坚强有力、勇毅前行、清正廉洁,以学正风葆本色,担当作为求实效,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西藏落地生根,确保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和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细落实,进一步开创西藏各项事业发展新局面。

(执笔:张婧琳,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益西旺堆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