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珠峰快见

大力弘扬援藏精神的几点思考

2023年09月14日 12:38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郝玉凯 蔺雨翔
分享到: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雪域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当家作了主人,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成功召开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宣告西藏自治区及其人民政府成立,从此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针对西藏各个时期所面临的具体情形及历史任务,先后召开了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其中,1994年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了对口援藏的政策,形成了全国支援西藏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援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中央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力度,西藏因此迎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最大、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同时也是援藏精神的核心内涵。

弘扬援藏精神,要坚持党对援藏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坚持党对援藏工作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领导”。党的领导第一位的就是举旗定向。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灵魂、旗帜就是力量,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道不变、志不改,坚定主心骨、振奋精气神,铸牢党的领导这个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为做好援藏工作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党对援藏工作的全面领导,核心在于“全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党的二十大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趋势,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部署,我们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结合西藏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能力,努力做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干得更实。同时,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统领,聚焦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新局面。

坚持党对援藏工作的全面领导,重点在于“坚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坚持”就是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在坚持中完善,在完善中坚持。实践证明,对口援藏作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殊政策,符合我国国情、西藏实际和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始终坚持。

弘扬援藏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灵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首先要明确人民主体地位,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历史表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我们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源泉。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广大援藏干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觉履行义务,自觉将“以人民为中心”融入精神血脉、化为实践。其次,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将人民至上的理念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援藏干部应深刻认识到西藏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工作中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为民的初心和使命烙在心底、融入灵魂,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西藏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最后,要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保证西藏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弘扬援藏精神,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援藏机制

“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政策。纵观历史来看,我国援藏机制的形成大致经过四个阶段:早期帮助阶段、政策形成阶段、正式确立阶段、全面实施阶段。贯穿于整个援藏机制形成过程,党中央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央和地方部分干部开始赶赴西藏工作,这一时期被称为早期帮助阶段,虽然“帮助”对西藏经济社会建设有很大的影响,但在当时主要以中央的帮助为主,并没有明确的属地责任、央地责任。1979年,全国边防工作会议提出了对口支援,首次以国家政策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制定了对口支援八省区的方案,拉开了对口支援的序幕,但政策目标的执行并非一帆风顺,虽然已经确定全国支援西藏的总体布局,但实际的支援主体依然是中央,其他发达省份的对口支援占比依旧较小。在此背景下,1980年至1984年,中央先后召开了第一、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扶持力度。1989年,党中央召开会议讨论西藏发展的若干问题,明确继续对西藏实行特殊优惠政策。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作出“对口援藏”决策,从最初的派遣干部援藏发展为以干部援藏为核心,统领经济、教育、人才、科技等多种援藏方式相结合的援藏工作新局面,确定“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方针和“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式,标志着援藏机制正式确立。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于21世纪初,为了使西藏抓住新世纪所面临的各种机遇,决定继续贯彻对口支援工作,完善和强化对口援藏政策,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使得对口援藏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日常化,进一步明确了援藏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规定对口支援省市年度援藏投资实物工作量,在现行体制下按本省市上年度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的千分之一安排,援藏干部也从之前的“跑项目”变为“螺丝钉”,干部援藏的预期也越来越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召开第六、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创新“组团式”援藏等援藏模式,以广东省为例,从“交钥匙”到“四双”工作模式与“交支票”援建模式,除此之外,还包括立体援藏、共同进行五年规划、远程医疗、“组团式”教育等,共同推动援藏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至此,我国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对口援藏机制。

弘扬援藏精神,要筑牢意识形态领域安全

意识形态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性质,决定着我们要走什么路的根本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做好西藏意识形态工作,首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的共识,是意识形态领域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事关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其次,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群众,引导人民群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己任;不断丰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各环节、全过程。最后,要守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阵地,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积极创新传播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