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构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体系

2023年12月11日 08:36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2023 年 10 月 27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界、高等教育界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特别是加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为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培育力量。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是中华大地上的各类人群历经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共同缔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历史文化记忆的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现状和理论的阐释之学,相关学科和课程建设,首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的必然要求。在全国高等教育整体布局中,民族类院校、民族地区院校以及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尤为重要,必须跳出只偏重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历史的窠臼。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和课程建设,是消除高校涉民族相关学科设置弊病的客观需要。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绝不等于汉族文化,相应地,民族学也不应只是少数民族之学。目前,高校在招生、专业、课程等方面过于突出民族因素,容易导致师生滋长狭隘民族意识,在相关民族问题研究中过于突出差异性,不利于树牢“融”的导向、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因此,我们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为对象开展研究、教学,为做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服务。

二、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集群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建设,是学科交叉与理论创新的系统工程,需要融合主轴学科、基础学科、关联学科等,共同培育建设相关学科集群。

一是要凝聚“大”历史学学科,发挥主轴支撑作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的历史阐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为现状阐释和理论阐释提供根本依托,这决定了“大”历史学在相关学科集群中的核心作用。“大”历史学重点包括中华文明史、中国边疆史、中国考古学、中外交流史、欧亚史等联系紧密的次级学科,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交往交流交融历史阐释的学科知识基干。

二是要培育“新”民族学学科,发挥理论基础作用。解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关键取决于如何构建全新的自主的民族学学科,融合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涉民族学科的理论部分,形成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视野的“新”民族学。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角度解决民族融合和共同体的理论难题,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突破“族别范式”乃至“族际范式”上升到“中华民族共同体范式”,突破西方中心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上升到中华文明的话语体系,建立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极强阐释力度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是要融通“众”关联学科,发挥学科联动作用。除了“大”历史学和“新”民族学,还需众多关联学科合力构建学科集群,提供丰富多元的知识和理论资源,主要包括文化学、政治学、法学、地理学、环境学、医药学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联系紧密的学科。例如,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关系,要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文明交流互鉴,就要借助政治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多个学科;再如,要讲清楚跨境民族、文化纷争问题,也会涉及法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学科。众学科联动一体,才能更好地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方方面面提供理论阐释,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的培育发展。

三、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课程体系

在学科建设之外,还要从教育学角度思考,如何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其中,课程是相关学科建设的抓手,因此,重中之重是构建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学科课程体系。

一是建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通史”课程为主干的核心课程,并逐渐形成课程体系的第一圈层。这两门核心课程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为依托,广泛吸收学界关于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及其史料汇编前沿成果,培育一批专任教师,创新课程设置,逐步打造相关学科课程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已在国家民委直属大学推进多年,师资和课程较为成熟,“中华民族共同体通史”则可由全国“三交”史学术成果进一步向教育资源转化获得。

二是探索开展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构建一系列基础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中华文明史”“中国边疆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史”“中华民族与宗教中国化”“新时代民族工作概论”“中华医药学”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构建起课程体系的第二圈层。与第一圈层核心课程相比,第二圈层的通识基础课程触角更加广泛。第二圈层课程的构建,可通过对一部分原有课程进行改革创新,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等新内容,同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新内容再创设一批新课程。

三是开放建设相关学科课程体系,通过线上特色课程、MOOK 等创新形式,形成“云课堂”体系。这就意味着进一步面向其他高校师生乃至面向全社会提供知识产品,一方面,需要强调利用跨学科师资力量,推动学科交叉创新,打造灵活多样的课程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需要紧跟时代科技,利用数字化赋能,实现课程和教育资源与大数据平台对接,不断向校园内外扩展影响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目前,高校和网络平台之间的合作已日益深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网络“云课堂”已不存在大的技术障碍,关键在于如何开放高校相关教育资源,这也是学科集群和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构建和完善过程中需要持续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作者:冯立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龙会琴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