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一次提出“新的文化使命”这一重大命题。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为坚定文化自信,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动文化繁荣是完成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支撑。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重要的国家软实力。国家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真正具有无限张力的国家力量是软实力。一个国家,假如没有现代科学和先进技术,自然是一打就垮;但如果没有人文精神,却会不打自垮。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制度战胜旧制度、一种新体制代替旧体制,文化都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为社会变革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作为国家之魂、民族之魂,文化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影响力是无可替代的,任何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都会格外珍视自己的文化。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推动文化繁荣既是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基础支撑,更是完成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途径和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主要依托和重要抓手。
建设文化强国是推动文化繁荣的目的,也是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文化强国建设意义重大,只有实现文化自强、建成文化强国,我们的现代化强国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实。任何一个民族的强盛与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一方面,文化繁荣兴盛为国力提升、民族复兴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文化繁荣兴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是灵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目标中,“文明”对应的就是文化建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文化的作用都不可替代,文化强国建设都刻不容缓。
建设文化强国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操之过急。既要脚踏实地立足当下,又要目光长远放眼未来,把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一步一步稳扎稳打,推动文化建设有序推进、稳步发展。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是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的文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作为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我们中华文化具有了世界意义和人类文明意义,它把我们的文化建设升华到了人类文明的高度。一方面,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另一方面,更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大格局。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儿女用勤劳与智慧、善良与包容、坚忍与抗争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创新力,更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从更宏观的视野、更为广阔的世界文明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彰显了我们所进行的文化建设的世界意义。从“文化”到“文明”,这一飞跃,升华了文化建设的价值,突出了文化建设的意义,促进了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形成,凝结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的文化使命”三方面的基本内容,既互联互促、相互依存,又层层递进、不断升华。推动文化繁荣属于基础性工程,是最核心的内容,为后面两个内容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基础性支撑;建设文化强国在新的文化使命中的地位也很关键,具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推动文化繁荣的战略目标,建设文化强国为推动文化繁荣提供了前进动力、指明了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文化建设价值和意义的更宏观层面的升华,彰显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体系中的文化担当。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仅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实现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文化根本。坚定文化自信意义重大,首先,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的兴衰强弱与国运的兴衰强弱紧密相连,文化自信更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强盛。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既是一部振兴中华的民族发奋图强史,也是一部重拾自信的中华文化自强史。其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文化安全。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人从来就不乏文化自信。但鸦片战争之后,便有人开始陷入了深深的文化自卑之中,甚至有人开始推崇起文化虚无主义,甚至试图摒弃我们自己的文化根本。作为我们民族的“根”和 “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这个“根本”和“灵魂”丢掉,抛弃自己的历史、背叛民族的文化,带来的必然是历史悲剧。再次,坚定文化自信,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中华民族数千年独特的历史,造就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正是这种民族文化和这种民族精神,才使中华民族虽历经艰辛却始终经久不衰、生生不息。
要坚持守正创新,秉持开放包容。所谓守正就是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之正,守中华文化立场之正,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本规定性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根本指导地位之正,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之正。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进行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以创新理念为引领,满腔热忱地对待文化领域的新生事物,打开一切可能的文化想象空间,尊重创造、呵护创意。一方面,坚持薪火相传、守住根脉,加强研究阐释工作,推进传统文化资源梳理,了解国家的文化家底;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以创新理念为引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形式创新与意义创新,让经典文化穿越时空、历久弥新,让传统文化焕发新魅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在守正和创新这个问题上,要警惕对待传统文化的两种错误倾向:文化复古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全盘肯定,企图文化复古,也不能全盘否定,搞文化虚无。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包容的文化才更有力量,越自信越包容,越包容越有力量。不论中华文明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都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增强同其他国家文化的互容、互鉴与互通。
要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文明重光。作为世界上文化从未断流、文明一直延续的最伟大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最突出的贡献。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百多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肆意践踏与凌辱,让中华民族劫难重重。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意识催生了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催生了党的文化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感,让中国共产党扛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也扛起了“实现文明重光、重回文明之巅”的光荣与梦想。党的领导是担负文化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一定能实现文明重光、重回文明之巅,我们也一定能完成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