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包括“三个事关”“新的文化使命”和“七个着力”,为我们指明下一步努力和奋斗的方向。特别是西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要始终围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担负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主责,完成好“赋能西藏发展,讲好中国故事”这份主业。
截止2022年,西藏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2.64亿元,年均增长高达8.6%,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共识,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在中央支持下着力推进“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打造了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旅游节、山南雅砻文化旅游节、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艺术节等系列地区性文化旅游品牌。从2012年到2022年,实现接待游客从1058.39万人次到3002.76万人次、旅游营收从126.48亿元到407.07亿元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从2020年到2022年,短短三年间西藏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总和已高达224.61亿元。文化产业和特色旅游业已然成为带动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增长点。
我国西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风俗,可供开发的特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乃至专题学术研究资源丰富,从资源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更为广阔的乡村地区;从人口分布来看,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藏全区城镇人口占比为35.73%,乡村人口占比为64.27%。因此,立足西藏区情实际,为切实推进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汇聚更广泛的群众力量、整合更丰富的地区资源、点燃更澎湃持久的发展推力,就要发掘好高原地区的各类特色文化资源,让这些宝贵资源助力乡村百业兴旺。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
为更好地融入新发展格局,凸显中国特色与西藏特点,避免“同质化”文化产业开发模式,需要切实扎根西藏实际,深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以时间为经、以地理为纬,秉承“二重证据法”的严谨思路,将高原考古所得、史志文献所载乃至民风民俗所传,有机地融入到文化产业开发利用之中。让这些无声诉说着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证材料,赋予今天文化产业更深刻的内涵;让这些有力印证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情感主题,赋予今天文化产业更广泛的共鸣。以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那曲市为例,位于该市申扎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尼阿底(Nwya Devu)遗迹”,不仅对研究古人群迁徙、融合及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地方的特色文化产业具有重要价值;那些散见在史志档案中关于“唐蕃古道”以及清代青藏道路上的台站、塘站等相关记载,同样是深耕青藏道路交流和旅游产业的珍稀史料基础;与此同时,古典民族志中按照岁时节令记录且流传至今的各类特色民俗节庆活动,更是当地文化产业凸显“地域化”打破“同质化”的重要文献依据。要让这些有历史厚度、有乡土温度的文化宝藏得到“唤醒”与“激活”,带动一方百姓共建线上、线下文旅服务平台。只有深耕文化资源沃土,才能让文化产业和文旅行业更富特色和内涵。
延展乡村文旅业态
传统文旅行业的发展受制于交通运输、游客接待、景区承载、环境气候等诸多因素,简而言之空间距离的增大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会给行业发展带来重重束缚。特别是西藏广阔的乡村地区,超常的运输距离和独特的高原气候都是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想象的。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深挖西藏乡村文化资源,大力振兴乡村文旅行业,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思维,从根本上变革西藏乡村地区文旅行业业态模式,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要在传统文旅业态的基础上引入新思路、融入新技术、延展新业态,以期从根本上克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一方面要在这条“产业链”的“上游”做深刻“变革”,积极邀请全国各地高校及科研院所,以自然科考、社科调研、人文普查为契机,在深入挖掘乡村各类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搭建与各科研机构的合作关系,成立因地制宜涵盖高原特色学科门类的系列校地合作研究实践基地,让服务高质量人才培养、吸引高学历人才进藏研究实践的“新业态”占据西藏乡村文旅“产业链”的“最上游”。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高质量、高学历人才的持续加入,为广大乡村地区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构建新业态提了供可能。另一方面要在这条“产业链”的“下游”做大力延展,充分依托“互联网+”“科技+”“创新+”,在构建宣传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网络平台的同时,培育乡村文化主播、绿色农产品带货、设计乡土周边文创、承办“线上+线下”各类展会、积极打造地方特色文旅“元宇宙”体验项目,让科技创新带来的巨大便利有效缩短物理空间的距离。
助力群众成长发展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乡村人才事业的振兴,乡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本地的“行家里手”。西藏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在于践行新发展理念,依托文化产业和文旅行业的强势带动,将西藏特色乡村经济有机地融入到全国一盘棋的新发展格局之中;其根本目的在于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将各族同胞凝聚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之中,凝聚到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之中。发展乡村特色经济要因地制宜,助力乡村各族群众成长发展更要因材施教。要依靠坚强有力的基层各级党团组织,通过组织乡村田间地头的各类专业技能赛事,率先让一批“能手”脱颖而出,并依托各对口支援省市的便捷渠道,让他们接受“量身定制”的培养和提升,使这些“能手”成为带动亲朋邻里比、学、赶、超的“乡村新星”,切实做到“全域参与、全员参与、全时段参与”,让各族群众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不仅拥有获得感和归属感,更能培养荣誉感和使命感,以期实现人人有手艺、家家懂技术的理想状态,为高原乡村的全面振兴奠定深厚的群众人才基础。
回顾过去,西藏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引,一定要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为奋进方向,聚力“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延展乡村文旅业态、助力群众成长发展,让雪域高原广阔乡村的全面振兴成为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华美篇章。
(作者系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西藏民族大学团委兼职副书记;那曲市委宣传部“乡村振兴”办公室副主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3BMZ120阶段性成果。)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