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西藏观察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讲好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故事

2024年04月08日 10:0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廖云路
分享到:    

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在政治上推翻压迫、经济上消除剥削、文化上塑造共同精神家园,是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性事件,开启了西藏全面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新纪元。“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一直是我区重大主题性宣传报道任务,随着民主改革发生时间的推移和半个多世纪以来媒体的大量关注,当前面临采访对象年龄增大难以为继、宣传内容同质化较重等问题,亟需进一步拓宽宣传报道主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从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的角度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讲好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西藏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加丰沛的现实题材,推动重大主题性宣传报道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一、讲好确立人民主权和人民参政议政的故事

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废除了旧西藏剥削压迫制度,在西藏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把西藏纳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体化进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根本性动力。

宣传报道应逐步走出农奴不再“挨打受饿”的苦难叙事,转向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和参政议政的故事上来。平息叛乱后,西藏贯彻了人民民主专政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逐步建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开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工作。截至1964年年底,全区藏族干部已达5800多人,其中有1200多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人民当家作主不仅调动了翻身农奴投身民主改革的热情,还在这一过程中赋予了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的平等地位,进而奠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宣传报道可以抓住由封建政权制度下的农奴到现代化国家中享有平等权利和义务人民的身份转变过程,讲述百万翻身农奴如何以“新身份”投身到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建设中,通过获得和行使政治权利从而建立对国家的认同。

二、讲好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和保护人民财产的故事

民主改革前,农奴是旧西藏社会底层最大的群体,能否让农奴从翻身解放中获得切实的利益,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因素。财产权是人们切实享有政治权利的物质基础,农奴在旧西藏几乎没有私人财产,而百万农奴翻身解放以国家法律形式确立了农奴的财产权并保护追求物质利益的合法行为,成为他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动力。

对社会个体而言,平叛期间采取“谁种谁收”政策,向翻身农奴发放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通过“三反两减”运动掀起生产热潮;在平叛结束的地方成立各类农业生产互助组,颁发土地所有证,巩固土改成果的同时,让农奴第一次真正成为财产的所有者。宣传报道可以挖掘农奴通过劳动生产实现个人财产从无到有的故事,展现从被剥削压迫对象向自由、独立、完整的个体的转变过程。对社会整体而言,中央和全国人民支援帮助西藏现代化建设,兴建了拉萨水泥厂等50多个中小型工厂以及农田水利等基本设施。宣传报道可以从翻身农奴参与西藏现代化建设、感受周围生活环境发生的变化等角度,讲述个人命运如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三、讲好塑造共同文化与保护传统文化的故事

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组成部分,包含着反对帝国主义干预、反对封建主义和崇尚爱国主义的文化基础。从国家整体角度塑造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建立相互吸收和相互发展的文化纽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便将文化作为唤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民主改革后,中央和西藏地方更加注重思想文化的覆盖面和表现形式,建立与全国其他地区均等化、一体化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大事记》记载,截至1961年,全区创办了1000多所公办小学和民办小学,3万名适龄儿童入学;在县级设立有线广播站,向群众广播藏语节目;广泛组织群众业余文艺演出队,开展普通话推广活动等。宣传报道可以挖掘翻身农奴积极接受国民素质教育,学习社会主义文化的故事。此外,还可以关注农奴如何有机会接触并“重新”认识藏民族优秀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中不断丰富精神世界。

四、讲好发展社会事业与提高生活水平的故事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区域、阶层之间的发展差距若是过大,容易导致弱势群体的心理落差,不利于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让各族群众享受到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不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使命和责任,还是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民主改革前,西藏社会事业发展极为落后,仅有的社会发展成果也被“三大领主”所占有;民主改革后,西藏文教卫生体育事业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共产党西藏历史大事记》记载,1960年,西藏选送3000名青年到区外学习,其中绝大部分都是贫苦农奴的子女;举办西藏首届体育运动会,52个运动队、500多名运动员参加。截至1965年,全区医疗机构达193个,为民主改革前的3.4倍,卫生人员增至2974人;建立专业文艺团体和电影放映单位133个,《洗衣歌》《逛新城》《丰收之夜》等优秀歌舞家喻户晓。宣传报道可以关注农奴翻身后的新生活、新气象,通过人物对生活变迁的感受和憧憬,彰显其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意义。

五、讲好全国支援西藏与实现同步发展的故事

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各民族的整合角度来看,让西藏与全国其他地区实现同步发展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使命和责任,我国各族人民长期以来也有相互支援、相互帮助的传统。党和国家一直关心和大力支持西藏地方建设,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更使全国支援西藏的愿望和要求得以顺利实现。

从1959年至1965年,在全国经济十分困难情况下,中央给西藏地方财政补贴仍从1952年至1958年累计3. 57亿元的基础上,增加到5. 9亿元。期间,国家调拨给西藏各式农具约10万件、农牧业生产用钢材1100多吨以及大批科学文化设备。上海、福建、陕西、四川等省市加入到援藏的队伍中,从资金、物资、人才、技术等方面给予了西藏大力支持,并最终使“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援藏机制得以正式建立与完善。宣传报道可以站在支援和受援两个角度,书写从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到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相互支援、彼此离不开的故事,展现西藏人民在伟大祖国大家庭里感受到温暖幸福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图景。

(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德吉央宗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