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将生态作为西藏“四件大事”的重要内容安排部署,西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美丽西藏建设不断释放生态红利。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我们应优化路径,继续打造西藏生态文明高地。
从发展新质生产力高度打造西藏生态文明高地
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备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打造西藏生态文明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支撑。新质生产力强调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它倡导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新质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西藏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可持续的生态支撑。
其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西藏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例如,阿里地区噶尔县的生态农业产业园,以科技产业棚的形式,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行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持续提升蔬菜供应保障能力,不仅扩充了当地栽培作物品种种类,丰富了群众“菜篮子”,探索出更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农业发展新路。
再次,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西藏应依托自身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如生态旅游、藏医药、土特产等。同时,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高度打造西藏生态文明高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奋斗目标,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可持续性,丰富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西藏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西藏作为我国的“生态高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这是其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和生态优势。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保护放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这要求我们在制定发展政策、规划产业布局、推进项目建设时,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坚决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同时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这一主题,以社区、学校、企业为实践切入点,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参与度,凝聚社会力量,提高社会各界生态保护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西藏于2021年出台《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2022年制定出台高地创建5年实施意见和年度工作方案,组建自治区高地办,统筹推进53项年度重点任务、14个重点支撑项目和4个标志性工程,促使当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公众参与意识显著提升,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严格保护和科学管理。我们要继续建立健全政策激励制度和市场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应进一步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通过发展绿色产业,推广清洁能源、建设低碳城市等措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同时通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产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利用和生态文化培育等措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从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打造西藏生态文明高地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既是实现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打造西藏生态文明高地,要从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中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西藏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西藏具有降低碳排放先天有利条件。西藏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这为西藏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可以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同时,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为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藏东地区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禀赋造就了“西藏好水”,相关部门可以给予政策支持,引进天然饮用水生产企业,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将天然饮用水培育成地方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政府、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积极合作,进一步做探索性开发研究,从宏观层面融合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继续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发展低碳、循环、绿色的产业体系,争取早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例如,达孜工业园区作为西藏第一个工业园区,历时20载的建设,全力发展成“绿色可持续、创新促发展、民族有特色、富民以兴区”的现代工业示范区,目前已形成“青稞增产、牦牛育肥”高原特色产业群,“本地原材、精细加工”净土健康产业群,“品种多样、特色突出”西藏民族手工业产业群,积极支持生物医药资源研发和科技创新,构建了高原特色生物医药资源开发产业链,实现了特有生物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在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还需继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西藏严格落实《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西藏自治区野生植物保护办法》、《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法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加强“双碳”工作国际合作交流。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加强与国际社会和地区的合作交流。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移等方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绿色发展水平,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更多的支持。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我们要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中,服务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继续打造西藏生态文明高地,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王文旭 孟婧涵 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本文系2022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研究项目(项目批号:纵20230009)、西藏民族大学2022年改革发展专项-科研能力提升(项目批号:3240822006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