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西藏电视媒体的知识图景——评《地方电视研究:历史、文本与用户》

2024年11月12日 20:09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记者 汪罗

“电视是一种能够适合大众需要的,无须花多大力气的娱乐媒介。”凭借这一传播特性,电视成为最具大众性、广泛性和深入性的传播载体,成为“互联网之前最能激发传播学研究想象力的大众传播媒介”(胡翼青、张军芳语)。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脱慧洁副教授的新著《地方电视研究:历史、文本与用户》以媒介社会学为研究视角,通过翔实的一手资料、明确的问题意识、规范的研究方法与精准的理论阐述,从生态位寻、历史沿革、功能定位、运作机制与转型路径五个维度绘制了西藏电视媒体的知识图景。

第一,从媒介生态转型与地缘生态结构两个维度确定了西藏电视媒体的生态位寻。在媒介发展史上,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往往作为“成熟态”的大众传播媒介存在。随着传播技术的迭代与传播理念的革新,尤其是媒介融合从业态转向社会形态并形塑出新的“媒介域”后,电视媒体的生态位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曾经的“一家独大”“渠道垄断”转变为“其中之一”“偶然性陪伴”。著作以此为基点,归纳出西藏电视媒体在建制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传播实质、层次关系、媒介定位与生产目的等系列问题。还依据西藏独特且重要的地缘生态结构,将西藏电视媒体置于边疆治理与国家现代化转型的总体进程之中,确立了“西藏-边疆-中国-世界”的辩证发展图示,夯实了西藏电视媒体讲好西藏故事与传播好西藏声音与塑造好西藏形象的认识论基础。

第二,阐述西藏电视媒体在较长历史时段(1976-2022)中的历史沿革。著作指出,西藏电视台于1985年8月20日正式建台,加上前期9年的筹备期,迄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筹备期间的西藏电视台缺乏采编力量与传播设备,采取“借米下锅”与“自力更生”两条生产路径;初建期间的西藏电视媒体借助“对口援藏”政策,形成内容生产的初步架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藏电视媒体乘着电视发展的“黄金时期”与“电视援藏”的制度化,在传播基础结构与频道建设取得新进展,新闻节目、电视文艺专题节目、电视纪录片与藏语题材电视剧蔚为大观;步入新世纪后,西藏电视媒体的节目类别持续扩大,发展图景也呈现出混杂化新趋势:成就/典型报道可圈可点但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的有得有失;2010年以后,西藏电视媒体积极引入制播分离促进电视生产市场化、借力文化精英打造电视节目新IP、探索媒介融合形成媒体发展新格局。

第三,明确西藏电视媒体的多重功能定位。“内宣-外宣”联动为西藏电视媒体的第一层功能。西藏逐步进入世界话语体系,是与西方关于东方世界的探险和想象相联系。十四世达赖集团与西方反华势力借“西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涉藏国际传播面临严重挑战。西藏电视媒体要充分考虑国内国际涉藏舆论环境的变化,积极探索西藏电视媒体“内宣-外宣”的联动机制,争夺涉藏议题话语权,提升涉藏国际传播效能。“上报-下达”统一是西藏电视媒体的第二层功能。所谓上报,意指西藏电视台成为央视的集体记者,定期向央视提供西藏地方新闻、地方文艺以及西藏和平解放与民主改革以来的发展成就等第一手新闻素材,无偿转播央视的新闻节目;所谓下达,意指西藏电视媒体秉持“在地化”的新闻生产思维,切实服务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故乡-远方”辩证系西藏电视媒体的第三层功能。西藏电视媒体通过“本土”议题的媒介化呈现,激活了“文化近同性”群体关于“故乡”的个体认知与集体记忆;而国内新闻、国际新闻、译制纪录片与电视剧等电视文本则延伸了西藏当地人关于西藏以外世界的媒介景观,成为其日常生活中的“远方”。

第四,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廓清了西藏电视媒体的运作机制。基于传播动力学与发展传播学的双重视角,著作认为西藏电视媒体的成型与发展,是在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电视援藏”战略下,由国家级电视台、兄弟省区电视台和西藏地方报纸广播媒体集众智、合众力建成。此后,得益于国家陆续实施“西新工程”“三区工程”“大庆工程”等重大工程,以及西藏全区持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惠民工程,偏远地区农牧民的媒介近用问题与西藏电视媒体的传播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纾解与提升。著作还指出,藏语方言使用现状、西方分裂势力的持续破坏活动等综合因素共同造就了藏语媒体建制与信息传播要在汉藏双语传播的基本架构中予以开展。藏汉双语传播机制由此成为西藏电视媒体运作的微观表征。著作通过多个西藏电视文本,阐述了汉藏双语传播机制在积极宣介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实践层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五,基于媒介融合语境,提出西藏电视媒体的转型路径。西藏电视生产既要正视西藏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形成的本土化场域,又要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整体语境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语境中开展。与其他地区实践先行、政策跟进的发展逻辑不同,西藏的媒介融合主要是政策驱动的传播变革,在全国范围内处于相对滞后的位置。著作将西藏电视生产的场域概括为市场化程度较低与藏地文化悠久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因为西藏本土媒体以事业性质为主,媒体间合作较多竞争较少。媒介大都依据自身特性分工协作,有效开展新闻传播活动。后者的弥散性特征让西藏电视媒体的新闻生产要着力传播国家文化图景的大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著作建议西藏电视媒体要稳步推进融合转型策略,紧跟全国媒介融合战略步伐,积极修炼内功,让电视媒体与其他社会系统形成融合,与人际交往融合、与生产劳动融合、与民族娱乐融合,最终达到与群众生活融合;同时把握受众喜欢转变的现实语境,生产好符合当前媒体使用者爱好与转向的内容,发挥好传声筒、信息中转站、陪伴者与慰藉者的角色。

《地方电视研究:历史、文本与用户》在书写体例上彰显了普遍与特殊、批判与超越相统一的方法论意蕴,探索并总结了西藏电视媒体持续发展的空间与转型路径,为丰富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媒体研究与拓展中国电视研究的理论、视域与方法提供了学术样本。

作者简介:汪罗,博士,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站博士后,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传播研究。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