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 0891-6325020

数字报系

移动端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西藏新闻网 > 雪域时评 > 杂感随笔

文化新质生产力:西藏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2024年12月04日 10:04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分享到:

乡村振兴与乡村现代化是国家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西藏的乡村振兴是国家整体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承载着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增进民族团结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使命。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表现形态,它涉及发展理念、发展动能、发展方式转换等多方面的内容,既是一种物质生产力,也是一种文化生产力。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为西藏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它不仅能够激发乡村文化内在活力,促进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还能够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为西藏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支撑。

一、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产力三要素理论解析

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文化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内呈现出的新质态、新类型。作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文化新质劳动力、文化新质劳动工具以及文化新质劳动对象。这三者共同作用于乡村振兴,为乡村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技术和资源支撑。

第一,文化新质劳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在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中,劳动者是生产力的能动因素,其素质、技能和创造力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化新质劳动力是人的独特的劳动能力,即创造力的极大释放。文化劳动者无论是从事个体创意劳动、团体创意劳动还是组织创意劳动,都需要具备人文素养、内容创意和技术创新的综合能力。正是这一能动因素的集中体现,不仅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

第二,文化新质劳动工具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资料是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手段,其进步程度直接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文化新质生产力所蕴含的新型文化劳动工具,诸如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云计算、文化大模型等高科技手段,通过助力文化生产载体变革,可以实现文化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呈现,增强文化传播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能显著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效率与品质标准,促使文化产品与服务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深刻转型。这些创新劳动工具的应用,不仅大幅提升了文化产业的技术密集度与价值增值能力,而且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后盾与保障。

第三,文化新质劳动对象为乡村振兴提供资源支撑。文化新质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乡村振兴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对象是人的劳动得以展开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条件,是人类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实践对象,包括自然劳动对象和人化劳动对象。其丰富程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生产力的发挥。文化新质生产力中的新型文化劳动对象,即那些通过新技术应用不断拓展的文化产业边界和持续增加的应用场景,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技术社会整体价值。这种综合价值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形式,还促进了乡村文化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增长点。

二、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西藏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藏“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结合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新任务以及西藏乡村振兴的新要求,要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新型文化人才梯队、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着力打好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的“组合拳”,充分发挥文化新质生产力在西藏乡村振兴中的赋能作用,为西藏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乡村振兴的新型生产关系框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推进西藏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文化新质生产力潜能的关键。首先,需构建一套完善的政策体系,明确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战略定位,确保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获得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其次,优化资源配置机制,确保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以高效利用。通过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的有机结合,促进文化资源向优势产业和重点区域集聚,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保障文化产业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健康发展,避免文化资源的浪费与滥用。最后,构建科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既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又确保文化产业的有序竞争。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创新基金、举办文化产业创意大赛等方式,表彰和奖励在文化创新中表现突出的个人与团队,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第二,培育新型文化劳动力队伍,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石。人才是文化新质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为提升乡村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智力引进、业余兼职、人才签约等“柔性”人才流动方式,培养一批具备现代文化理念、熟悉文化产业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通过设立专项培训基金,加强对现有乡村文化工作者的专业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实施“订单式”文化人才援藏工作,聚焦文化建设需求,解决高层次人才匮乏、部分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同时,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文化创业者等群体返乡创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注重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举办传统文化技艺培训班等方式,将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文化理念相结合,培养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同时,鼓励和支持文化工作者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深度融合。此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室、文化创意孵化器等平台,为文化人才提供实践锻炼和创业孵化的机会,促进其快速成长。

第三,推动融合发展,拓展乡村振兴的发展空间与潜力。融合发展是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首先,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立产业融合创新联盟等方式,促进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业、信息技术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格局。其次,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与再创造,将数字技术融入特色文化展示与演艺,增强对乡村多元文化的深度挖掘与技术复原投入,让民俗文化、非遗文物“活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和附加值,促进虚拟文化消费与旅游体验。同时,通过建设智慧文化景区、开发数字文化产品等方式,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最后,注重乡村文化与市场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市场调研、产品定位等方式,精准把握市场需求,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性发展。同时,加强文化产品的营销与推广,提高文化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陈刚 朱红艳)

本文系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一般课题(项目号:XT-ZB202207)

(作者简介:陈刚,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朱红艳,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阅读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隐私保护服务协议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