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木玉布木(右二)与孩子们在一起。
2025年“春运”大幕已启,曾被大家称为“春运母亲”的巴木玉布木,却早已不再风尘仆仆地赶“春运”。
1月20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板桥镇桃园村,大片大片深翻的种植烟叶的土地,散发着温润的气息。巴木玉布木和丈夫巫其石且、老人孩子们坐在洒满阳光的水泥地院子里,吃着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圆根萝卜。
突然,身后两层小楼里传来了幼儿的哭声,巴木玉布木的小女儿和小儿子,立刻哒哒哒地跑进屋子,把刚睡醒的妹妹抱了出来,送进巴木玉布木的怀里。大女儿巫其拉布木看着妈妈摇晃着哄着妹妹,也伸手拉起妹妹的小手……一家人微笑着围在母女俩身边。
这样的场景,是近两年巴木玉布木一家的日常。
“她走路已经很稳啦。”巴木玉布木蹲下,将孩子稳稳地放在地上后,抬起头有些自豪地说,那双在外务工时总是一副坚毅目光的双眼,如今满是温柔。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15年前,20岁出头的巴木玉布木在南昌火车站赶“春运”回家。她身背高出自己头顶近1米长的巨大包裹,一手拿着双肩包,一手抱着穿得厚实整洁的孩子,虽然步履稍显艰难,但是眼神异常坚定……这一场景被新华社记者抓拍发布后,感动了很多人,被人们称为“春运母亲”。
岁月流转,15年间,巴木玉布木一家发生了很多变化,经历了一些悲伤,但更多的是好事连连。1月20日,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与巴木玉布木一家坐在院子里,听着他们慢慢讲述。
2010年,巴木玉布木留下大女儿在村中由老人照顾,带着还没断奶的孩子在南昌务工,孩子突发疾病,因不会说普通话,不知如何带孩子去当地医院看病,无奈只能带回老家治疗,在南昌赶火车途中被新华社记者拍下了照片。经历三天两夜汽车倒火车再倒汽车赶回家后,耽误了病情,孩子还是不幸夭折。来年,巴木玉布木在家中又生下一个孩子,却再次夭折,这让巴木玉布木一度陷入悲伤之中。
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2013年,党中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2014年,巴木玉布木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鼓励以及大女儿的悉心照料下,巴木玉布木走出失子的阴郁,重振生活信心,再次和丈夫踏上外出务工之路。2018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考察调研,深入大凉山腹地,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也令巴木玉布木一家深受鼓舞。
多年来,勤劳的夫妻俩奔波在浙江、福建、江苏、上海、深圳、天津、湖南等地务工,干过钢筋工、水泥工、搬砖工等各种体力活儿。在国家扶贫政策支持以及自己的努力下,夫妻俩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仅在2020年脱贫,还建起了新房,后又加盖了二楼,搭起带篷的天台。巴木玉布木的每个孩子都有了医保,一直健康成长至今。他们一家成为勤劳致富的榜样,照片和故事被陈列在越西县嶲州印象档案馆里。
一家团圆的新生活
巴木玉布木所在的桃园村是个典型的彝族村庄,平均海拔1700多米,烟叶种植是村里主导产业,已有三十多年的种植历史。以前,村庄交通落后,缺水缺路,村民种植烟叶面积小,很难做到依靠种植烟叶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村庄修建起了水池、沟渠、道路、烤房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能通车的水泥路不仅能通到田间地头,也通到家家户户。2022年,新成昆铁路开通,越西县也建起了高铁站。从此,从越西到成都的行程时间大幅缩短,从原来的一天减少到仅需两个半小时。
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巴木玉布木和丈夫不再外出务工,他们种植的20亩烤烟已能为他们带来比较稳定的收入。而在和邻居亲友、村干部、孩子的老师们的不断交流中,他们的一些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巴木玉布木的孩子们所在的幼儿园会配备一位汉语老师和一位彝语老师,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能学习普通话。对此,巴木玉布木很高兴,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珍惜当前的好时代好政策,好好读书,考上大学。
近几年,全国妇联支持四川省在凉山州开展“树新风促振兴”暨妇女儿童关爱提升三年行动,其中在实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支持行动中,推动科学家教进万家,为当地培养600余名“一村一幼”辅导员、中小学老师、基层妇联干部等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帮助家长强化主体责任、提升科学育儿能力。越西县则建成1个家庭教育中心、6个家庭工作示范点和具有孝老爱亲、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元素的陶家营家风家训馆等阵地,在全县全覆盖、常态化地开展各类家庭家教家风宣传服务活动,推动当地群众普遍认识到教育对于个人成长、家庭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意义,从而发自内心地重视教育,重视家庭建设。
巴木玉布木的大女儿巫其拉布木现在在越西县上高一,在她看来,相比之前父母总是在外务工,近两年是她感觉最幸福的时候。“小时候开家长会,别人都有家长,而我的位置却是空的。”巫其拉布木说。如今,她一回家就能看到爸爸妈妈、弟弟妹妹和住在家旁边的爷爷奶奶;每年收烤烟叶时,一家人大大小小都一起帮忙;她放假回家时,妹妹们做了手工花和写信来迎接她,歪歪扭扭的字里行间表达着对她的思念……她希望,自己能努力考上大学,将来成为一名医生,既能照顾家人又能帮助别人。
在镇上上小学五年级的二女儿王雪医,是巴木玉布木第一个在医院出生的孩子,出生当天正在下雪,便有了“雪医”这个名字。王雪医成绩优异,各方面表现都很突出,因此去年被选上参加研学活动,坐动车到了成都,参观了都江堰、三星堆,去了熊猫基地。活泼好动的她很喜欢打羽毛球,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国家级运动员,为国争光。她还得意地讲述,弟弟妹妹的学习都是她在辅导,妹妹听话,弟弟调皮,说到此,弟弟不服气地顶嘴……
看孩子们吵闹着,巴木玉布木笑意盈盈。“原来我在外面务工,听到老人孩子生病我就不踏实,晚上睡不着。”巴木玉布木说,如今,她在家里,即能照顾老人,也能陪伴孩子,很安心。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5-01-25 03:15
【美丽中国大写意】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
“2024年度成语”日前揭晓,“绿水青山”入选并位列榜首。一个词语,它涵盖的是你我身边实实在在的美好!你眼中的绿水青山什么样?是丛林掩映、满目锦绣的田园风光,还是绿色低碳、守护家园的全民自觉?……
大寒时节,泉水叮咚,欢腾跳跃。
2024年,北京多地传来好消息,门头沟区陈家庄村、昌平区延寿镇、房山区甘池村……81处泉眼复涌了。
在被誉为“北方泉城”的河北邢台,自20世纪80年代断流的百泉持续复涌,记忆中的潺潺流水“流淌”进百姓的美好生活里。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10年来,一渠清水缓缓北上,润泽北方大地,生态效益日益显现。
回首2024年,“三北”工程攻坚战鏖战沙海,祖国北疆“绿色长城”不断延伸,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进入法治化新阶段,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有了“施工图”……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映照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步伐。
绿色成绩单——
“幸福不动产”越加丰厚
总体良好、持续改善,2024年,蓝天碧水交出这样一份“成绩单”——
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优良天数比例达87.2%,同比上升1.7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例为0.9%,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全国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90.4%,首次超过90%,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
在新疆赛里木湖,湖水与远山积雪相映,景色壮美。新华社发
清朗的天、清冽的水、清秀的山,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
优良天数290天——2024年,北京市空气质量交出亮眼答卷。与2013年相比,优良天数增加了114天,壁纸蓝、漫画云、灿烂星空、绝美朝霞,经常出现在市民“朋友圈”。众多网友赞叹:蓝天不仅多了,而且更清透了,美丽北京越来越具象化了。
在福建厦门,筼筜湖曾经让人望而生畏。从1984年至今,厦门市先后开展五期筼筜湖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市民和游客流连于湖边,看候鸟翩跹,享生态之美。
这两年,黑龙江省宝清县翡翠湖矿坑公园悄然走红。椭圆形的湖面如一枚硕大的蓝宝石镶嵌在苍山翠岭之间,景区内帐篷营地、儿童乐园、卡丁车赛道等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
“以前,整个矿区烟尘滚滚、污水横流,旁边是连片的渣土堆。”附近村民提起矿区,不禁都摇起头来。矿坑的“重生”从生态修复开始:削坡减荷、土地平整、植被恢复,依托矿上遗存、自然生态和地形地势,曾经的“废弃之地”,成为当地居民和游客休憩露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数据显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从2017年的不足80%,提升到了2023年的91%以上。
山东济南卧虎山水库,白鹭翩跹起舞。新华社发
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左右,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超过45%……
在辽宁沈阳孟家台村,过去一年,以“和美庭院、和美村屯、和美田园”建设为抓手,村里道路干净整洁,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子美了,日子舒心,咱们住得可得劲啦。”村民王超说。
放眼广袤山乡,天蓝地绿、村美人和;驻足繁华都市,城市公园体系和绿道网络建设不断推进,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低碳生活渐成时尚。
在北京林业大学智库中心主任、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林震看来,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不断推进,蓝天白云成为常态、绿水青山触手可及,百姓的“幸福不动产”越来越丰厚。
红火记账本——
增收致富路越走越宽
网收鱼跃,阵阵欢呼。在吉林查干湖冬捕现场,人工凿冰、冰下走网、马拉绞盘,伴着渔工的声声吆喝,缆绳渐渐绷直,2000多米长的渔网被缓缓拉出冰面。
“太壮观了!”不少外地游客举着手机,拍下起网的瞬间。
传承千年的传统冬捕方式,加上冰雪运动、民俗体验、美食盛宴,让查干湖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周边村民何林当起了民宿老板,“这个冬天生意火爆,忙得脚不沾地”。
护好一湖碧水,才能年年有鱼。做好生态保护“加法”、节能降耗“减法”、旅游发展“乘法”和污染防治“除法”,当地持续修复生态,提升水质。相关部门还通过科学规划捕捞量、加强渔业资源管理等措施,确保查干湖渔业资源的稳定增长。
放眼全国,越来越多地方做好“生态+”文章,让好山水、好生态成为百姓共同守护的“有价之宝”。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黄河奔腾向前。新华社发
在云南盈江,野外观鸟成为当地的一张新名片,各地鸟类爱好者慕名而来,带动了经济发展。在贵州赤水,连片翠竹迎风招展、生机勃发。从种竹卖笋到种竹造纸,再到发展竹文化,翠竹产业链不断延伸,改善了生态环境,发展了绿色经济。
鳞次栉比的光伏板、昼夜旋转的“大风车”,曾经荒芜的茫茫戈壁正被一片片“蓝海”取代。在甘肃临泽,“光伏+”产业模式让特色沙产业“强”起来,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正指引百姓奔向美好新生活。
2024年4月1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迎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十周年。从曾经“油锯一响,黄金万两”,到现在“不砍一棵树,照样能致富”,停伐十年来,林业工人从“砍树人”到“看树人”,身份的转变成为林区产业结构转变的缩影。
伊春森工集团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溪水林场分公司退休职工刘养顺翻开自己的记账本,上面记录了他的创业之路。
2016年,他和老伴办起农家乐,林区的山野菜等林下产品颇受游客青睐。这两年,刘养顺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旺季想吃都得提前预订,院子里十几桌客人每天都坐得满满当当的。来年呐,我还得加把劲儿,让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
增绿就是增优势、护林就是护财富。过去一年,各地依托山林,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产业规模稳步壮大。
在河北阜平顾家台村外的山坳里,香菇大棚整齐排列。优质的空气、纯净的山泉,加上较大的昼夜温差,让这里成为香菇种植的好地方。
2024年,菇农薛永军种植了8个香菇大棚,腰包越来越鼓。如今,一个个风干的菌棒乘着互联网的东风,走出了深山,奔向全国各地百姓的餐桌。
目前,全国2800多个县中有2400多个县大力种植经济林,经济林年产值近2万亿元。全国林下经济从业人数达3400万人,年产值约1万亿元。
延安苹果、赣南脐橙、茂名荔枝、大同黄花、丹东草莓……依托当地优质生态环境,小小“土特产”迸发大能量,农民增收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灿烂笑容里——
人与青山两不负
在四川省剑阁县,天刚蒙蒙亮,生态护林员张玉富就穿上红马甲、挎上军用包和水壶,去见他的老朋友——412棵古柏了。
张玉富笑着说,自己每天要走16000多步,“一天不见,我这心里就放心不下”。巡护时,除了要做好护林防火等工作,也要维护好古柏保护标识牌。扫一扫标识牌上的二维码,手机上就会出现古柏的“身份”信息……
这片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人工栽植驿道古柏群,为何能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旅游管理系主任魏鹏分析认为,这不仅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更得益于当地百姓的世代守护。
这几天,年近花甲的湖北省丹江口市浪河口村村民吴远志依然忙碌。平日里,他划着清漂船,打捞水面上的树叶等杂物。“最让我高兴的是,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环保事业,志愿队伍不断壮大。”
2024年5月,生态环境部、中央社会工作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深入开展“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工作方案》。全国已有3500万名生态环境志愿者,2101家环保设施开放单位累计接待参访公众超过2.2亿人次。
在湖南,放下渔网的渔民加入了护渔队;在甘肃,曾靠山吃山的牧民如今成了管护员……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全民生态自觉加快形成。
从“光盘行动”、节水节纸,到垃圾分类、告别一次性用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经济发展含绿量越来越高、含金量越来越足。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新能源产业发展成效突出,我国已建成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新能源全产业链体系。能源行业的绿色化在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发电占比不断提高,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水电、核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占比提高到32.6%,接近三分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认为,美丽中国建设是一项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生态事业。
“只有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更多人看到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社会价值,才能真正激发起大家爱绿护绿的内生动力,人人争当绿色使者、生态先锋,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绿添彩。”他说。
《光明日报》(2025年01月25日 09版)
关于我们 丨联系我们 丨集团招聘丨 法律声明 丨 隐私保护丨 服务协议丨 广告服务
中国西藏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建立镜像
制作单位:中国西藏新闻网丨地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朵森格路36号丨邮政编码:850000
备案号:藏ICP备09000733号丨公安备案:54010202000003号 丨广电节目制作许可证:(藏)字第00002号丨 新闻许可证54120170001号丨网络视听许可证2610590号